
導讀
本書分上、下兩冊,其中七十五首詩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所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推薦給小學生背誦的篇目。這些詩歌篇幅短小,內容簡單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都是古典詩歌中的佳作,十分適合小學生閱讀、背誦。另外,我們還選收了其他四篇流傳較廣的詩文——《七步詩》、《狐假虎威》、《楊修之死》和《習慣說》,以供同學拓展學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的國度。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詩人寫下了數以萬計的詩歌。對古人來說,詩歌是他們表達情懷和認知的載體。詩人用寫詩來描摹山川美景,抒發情感志向,表達人生感悟。如《江南》這首詩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景和人們優游自在的生活,生動而優美。《敕勒歌》則來自北方的草原,歌頌了塞北草原的遼闊浩蕩,以及游牧民族豪邁爽朗的性格。兩首詩歌都表現出人們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種情感樸素而熱烈,傳遞了一代又一代。《遊子吟》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對親情的感恩、《贈汪倫》和《別董大》中對友情的珍重……這些美好的情感打動了千百年來無數讀者,今天一樣會在同學心中留下感動與回味。
詩歌也是古人交流的工具。古人在親人言別、朋友交往的時候,往往要吟誦詩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高適的《別董大》等,都是贈別詩中的名篇佳作。「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安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諄諄囑託,以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獨感,都能夠讓同學慢慢感受到親情和友情的珍貴,從而更珍惜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詩歌創作來自於詩人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悟,《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思索,都閃耀出哲理的光輝。正是在這樣細緻的觀察中,原本普通的大自然,於詩人筆下變得美麗可愛,充滿了魅力。《春曉》、《春夜喜雨》、《清明》、《江南春》、《春日》、《村居》等詩歌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春天的美麗景色,卻都將春天的動人景緻描繪得搖曳生姿。《涼州詞》、《登鸛雀樓》、《望天門山》和《望廬山瀑布》這些詩歌,都歌頌了祖國山川的壯美,讓同學生發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背誦這些詩歌,不但能提高文學素養,同時能得到大自然之美的薰陶。
賞讀古典詩歌還能體會到中國古典語言的形象美和音樂美。古典詩歌注重語言的形象性,在美麗動人的形象中傳達出詩人的情感。《石灰吟》和《竹石》用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來表達詩人心中高尚的人格和情操,《田園四時雜興》和《鄉村四月》則是在看似客觀的描述中,表現出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而平仄和諧、音韻鏗鏘是古典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句式整齊,句末押韻,使得詩歌朗讀起來鏗鏘有力,滿口生香。反覆朗讀、背誦,可以培養同學對於漢語語言美的感悟能力。
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兩千多年中,詩歌的形態發生了許多演化和改進,詩歌的精神內涵卻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古人眼前的山川河流,所面對的人生與哲學問題,與我們今天遇見的幾乎相同;他們所感懷的親情與友情,也是我們今天仍然十分重視的情感。這些詩歌正是捉緊了生命中永恆的事物與感情,才引起後人的共鳴。
為了幫助同學閱讀和理解這些古詩文,我們特地為這些作品做了詳細的解釋,每篇後面有作者或典籍簡介、注釋、解讀等部分。為了擴闊同學的知識面,我們還設置了「文化知識」欄目,介紹與作者、作品背景有關的文化常識,增進同學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而「練習」部分更能讓同學對所讀詩文有所思考和回饋。此外,我們還精心挑選了二十五幅國畫,與作品內容相呼應,使同學更容易理解古代藝術作品詩情畫意的特色。
少年時期是一生中背誦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的記憶,通常可終身保持。背誦優秀的古典詩文,可為我們的生命增添美好的藝術積澱,構成生命中一道美麗的藝術長廊,以薰陶、教益和激勵人生。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小學生、家長和老師所喜愛的古詩文讀本,幫助同學背誦優美的古詩文。
由於水平所限,本書難免有一些錯誤和疏漏,敬請各位讀者提出寶貴的意見。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