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
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的成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渐确立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巨大飞跃,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由供给短缺、产量不足逐步实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近些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虽然很难说农业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以综合效益衡量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农林牧渔业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虽然在农林牧渔业生产中占比高的粮食和生猪出现减产,但是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综合效益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4 734亿元,比2017年增加2 635亿元,名义增长4.2%,实际增长3.5%,第一产业综合效益提升;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70 46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 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 233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2018年,农产品价格总体略有下降,粮食、猪肉产量等主要农牧产品产量有所减产,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仍然保持稳定增长,表明第一产业综合效益有所提升,其中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是重要因素。非粮食和猪肉等优势农产品效益较好,实现稳定增长,从而改善了第一产业综合效益,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体现。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下降。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为7.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在中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和经济运行出现新的下行压力情况下,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农业质量效益提高,农产品供给充裕,表明农业继续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积极作用。
2014—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其GDP占比如图2-1所示。

图2-1 2014—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及其GDP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多数农产品保持增产
自2018年开始,中国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着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总体稳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粮食供求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生猪生产受到前期价格低迷和后期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都出现了下降。除粮食和猪肉减产外,其他多数农产品生产实现了不同程度增产。
国家《2018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19年预测》的数据结果表明:近三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波动不大,基本都在历史高位(6.6亿吨)附近徘徊。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 789万吨,同比减少371万吨,减产0.6%;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 384万吨,同比增长0.9%。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粮食总产量历史数据的修正,2019年之前中国粮食总产量最高年份是2017年,为66 161万吨,即略高于6.6亿吨,而2018、2019年粮食总产量都在6.6亿吨(上下相差不足1%),表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明显变化,粮食国内供给总体来源主要依赖国内生产的格局没有明显变化。
粮食外其他多种作物实现增产。受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影响,除粮食外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发生不同方向的波动。2018年,全国棉花产量610万吨,比上年增产7.8%,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比上年增产11.9%,在全国棉花总产量中比重上升到83.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油料产量3 439万吨,减产1.0%。糖料产量11 976万吨,增产5.3%。茶叶产量261万吨,增产5.9%。2019年,全国棉花产量588.9万吨,比2018年减少21.3万吨,下降3.5%;八大油料作物的总产量6 666万吨,比2018年增长3.7%[34]。
(三)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乡村产业链条延伸壮大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我国乡村产业结构日益丰富、多功能性得到拓展,农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释放出巨大活力,潜力得到挖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从广义农业内涵即农林牧渔业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占比达到8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分别为3.4%、15.0%和1.6%;乡村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2018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比重变为57.1%、5.0%、26.6%和11.3%[35],更加适应居民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从乡村产业链条横向延伸来看,循环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田园综合体等农业新形态创新发展,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边界。
2012年全国农业设施数量为3 178.8万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为262.9万公顷;到2017年设施数量增至3 360万个,占地面积增加了34万公顷;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8 000亿元,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 000亿元[36]。从乡村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来看,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联系日渐紧密。2012年国家首次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补助金额为5亿元,到2016年资金投入达到9亿元。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9万家,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4.9万亿元[37]。
二、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导致供求结构性失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国情做出的科学论断。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健康需求、消费偏好等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不仅仅是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更要满足人们的高层次消费需求。现阶段乡村产业低水平发展模式导致农业产品供给无法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使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存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虽然从2017年以来,连续5年监测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基本都在96%以上,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本身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主要有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玉米等农作物结构性过剩严重,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依赖进口,高品质农产品品牌匮乏等,这也引发了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二是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过去的农业科技科研多以增产为目标,对农业质量安全的科技投入则较少,尤其是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基础性投入的研发力度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这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既与农业生产滥用农药、化肥有关,也有相关监管主体不作为、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
(二)乡村产业竞争力较弱
我国的国情是农业人口众多,有2亿多农业经营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面积呈持续性减少趋势,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低,农户平均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农业整体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需求,农业竞争力处于弱势,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近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赶不上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幅度,2016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高达27.8%,农业生产率为2.96万元/人[38],另外,由于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阻碍了农业生产竞争力的提高;其次,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作用不够,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缺少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等。这些因素造成我国农业竞争力整体偏弱。
(三)农村经营体系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不够
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就农业经营主体总体而言,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农业生产主体还是以普通农户、专业大户为主,多数经营主体规模小、层次低、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应对市场能力较弱,对新技术、新型产业的关注和参与能力较弱。同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弱。虽然部分农村地区已形成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但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些地区扶植的经营企业产业品种单一、管理落后、发展粗放,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带动能力差。
(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不足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将产业发展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产业被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被划分为第一产业,农村的工业和服务业划分为第二、第三产业[39]。这种划分明显具有局限性和不足,从根本上忽视了农业的多重功能性,使得乡村产业要素出现分离。从产业生态论的角度看,产业是由各种产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体,包括劳动力、土地、环境、生态、村落、水资源、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这些来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农业在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农业的功能多局限于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产业,不仅具有提供农产品、保障人民温饱需求、提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功能,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表现在:第一,在文化层面,具有旅游、休闲、体验、教育、民宿文化等功能,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提供空间和场所,满足人民群众旅游、休闲、体验等的需求;第二,在生态层面,具有保护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维持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功能。
随着城镇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农业生产朝着更加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逐年减少,乡村产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提升,为此也付出了生态环境代价,乡村产业的文化、休闲、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