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一、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的功能,社会、生态、文化、旅游、体验、教育等农业多重功能逐步显现,体现出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人们开始关注现代农业多功能经济价值,农业的新功能主要包括粮食安全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农业体验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突破产业边界,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优化农业农村资源配置,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使农业与关联产业在交叉融合发展中充分实现农业的多种功能价值。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就是一个包括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等在内的系统的融合发展,融合后的新型农业业态——生态农业的出现就是产业融合的成果。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新型农业业态,以生态学的理论、应用生物链的基本原理,借助于现代新兴科学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改进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这一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再利用—再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等综合效应。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还表现在休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是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业态。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为主题,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体验等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新型产业[40]。它实现了农业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文明传承等功能,实现乡村产业的正外部性,并且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性功能,延伸出服务业功能,为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双重压力,耕地、淡水、森林、草地、生物物种等基本农业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快速、盐碱地增加、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40]。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发展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实现农业及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融合实践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些经验借鉴。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发展“低投入持续发展农业”,90年代又提出发展“高效率持续发展农业”,其基本思路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进行融合改造,通过使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方式,发展生物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在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三、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 228元,比上一年度增长8.8%。但同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有些问题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有关,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有国内需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一般性、普通性农产品供过于求,而优质、高端、精品、品牌农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库存高,而有的农产品比如大豆供应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其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租地、用工、种子、化肥、机械、资金成本日益上升,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导致近几年中国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30%~50%,在国际市场明显处于劣势。其三,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耕地地力下降、地下水超采、水土植被流失、土地荒漠化、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于调结构、提品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要落实这些举措,必须要加快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化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一,融合发展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许多龙头企业通过搭建“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实现农业种养环节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和提升农业生产结构。据《2018—2023年中国乡村产业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各类乡村产业化组织达到38.6万个,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六成,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的2/3以上。其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积极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改进生产工艺,示范推广资本和技术集约型农业,有助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2015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达537.3亿元,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0万人,超过1/4的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到了企业年销售收入的1%以上。其三,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目前,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超过七成通过了ISO 9000、HACCP、GAP、GMP质量体系认证,超过50%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和“三品一标”认证。许多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实现产品品牌、品质和生产标准的提升,进而实现提高农业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与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也有助于延伸乡村产业链和进一步挖掘农业的增值空间[41][42]。
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达到9.6%,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当前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6.2%,为2010年以来首次低于GDP增速。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成为中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分析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等。从工资性收入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增速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报告,从2012年至2016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呈逐年回落态势,增速分别为3%、1.7%、1.3%、0.4%、0.3%,到2016年年末外出农民工数量同比增长0.3%,比2015年末下滑了0.1个百分点,而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制于就业难和外出务工人数下降的影响。从转移支付收入来看,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为4.5%,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再加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调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因此农民转移支付收入的拓展空间较小。
因此,农民收入增长最大的空间是要延伸乡村产业链和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性,提升乡村产业链的增值潜力,提高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乡村产业融合,表现为乡村产业链的延伸、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开拓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产业融合的最大潜力在于能够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能够激发乡村就业创业活力,完善以消费为导向的乡村产业体系。因此,产业融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不能只靠传统第一产业,必须在做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服务业,开拓就业岗位;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实现降本增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生态农业,培育新业态和新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成果,实现农民增收。据原中国农业部调查数据,2015年全国各类乡村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6亿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3 380元。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训农民平均投入近60万元,平均向每户农民返还或分配的利润达361元;6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帮助2.2万户农户获得贷款61亿元,缓解了一般农户发展规模经营资金短缺的困难状况。因此,通过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参与并分享产业融合的红利,是当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突破口和希望所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