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事实与价值之间:民办高校可能选择的价值基础、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结构分析
1.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等学校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首要问题。根据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起步晚、力量相对薄弱以及发展过程中趋于实利性的历史,民办高等学校大多以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就业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型人才与高级研究人才之间的比例应该是4∶1或者5∶1,而当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走应用型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民办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和走向强大的正确选择。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基本的定位。部分实力强的民办高校可能会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因此,在个体层面上,民办高校仍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正确定位。
2.关于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价值基础
很显然,中国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是趋于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课程价值主要是适应实利主义的价值追求,很少能融入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功能。这已经从社会、政府和市场的层面得到了印证。第一,市场的压力。市场是趋利的,这是市场价值的一个基本特点。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发展,从课程专业的设置、收费制度的选择、内部管理改革的效率目标等都有自我生存发展的外驱力推动。从课程体系的目标追求上分析,就是要用实用的知识去培养实用的人才,而这个培养的过程也不乏实利主义的模式。从关于民办教育营利性问题的探讨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可以看到民办教育的趋利性的现实与发展困境,市场的竞争压力驱使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沿着实利主义价值取向进行改革。第二,政府与学术定位的偏颇。政府希望民办高校的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甚至将民办高教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层面,在学术层面,如《高等教育研究》,将高职与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栏目。一方面,这种定位上的偏颇可能导致实用主义、近利主义成为民办高教培养目标的一个取向;另一方面,这种定位会影响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第三,社会需求实用型的人才。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也具有深刻的实用主义倾向,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拿得起工作,录用人时要看学生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校里的学生在校期间拼命地考证:会计从业资格、旅游从业资格、外销员考试、律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考试以及驾照;等等,许多学校课程也往往受到这些考试的影响,课程的基础不够厚实,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第四,是生存还是停滞?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民办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定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实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实用型人才即为掌握技术、具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必定要根据教育的类型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有通识性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即使是职业教育定位的民办高校,也应该有职业道德、职业文化、企业家精神之类的课程设置。民办高教价值取向走向何方?是生存还是停滞?是诉求单一地科技实利主义还是科技实利主义与人文精神同存?
3.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设置
第一,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具有准确的定位,外部强大的实用性渗透必须要有内在的大学自主发展理念下的人本文化去平衡,这是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首先要明确的重要思想,同时,在课程建设中要融入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这是指导民办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与原则,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与出发点。第二,明确的教学方式。民办高校的教学方式受制于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状况,其课程体系适应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指导形式也要适应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方式。第三,课程内容适应培养目标。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明确课程培养的社会目标,重点是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教育也要适应人本的需求,这一点在民办高校课程建设中尤其值得注意。课程体系内容要考虑到知识的内在关系与社会、市场以及个人的需求,目标应该体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征,人文课程、学术性课程、职业类课程、技术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等都应该有合理的比例,内容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教育目标要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一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实际上在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既是一个迫切的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第四,明确的实施要求。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与设施条件要考虑到民办特色,不仅提出教学所必须做到的方面,还要考虑到本课程设置在实施中的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设备(施)、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可行性因素。
4.民办高校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
课程内容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载体,应能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民办高校应该将课程体系与特定人才的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导向、用人单位导向的教育思想,适应我国中低层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民办高校应该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走上职业岗位后能充分发挥作为,为开发卓越职业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民办高校课程实用性的一面,民办高校无法超脱这个阶段。同时,通识性教育、人文教育是民办高教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办高校要充分考虑加强文、史、哲类课程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性课程的建设。目前,民办高校课程建设中这部分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没有这些基础性课程的建设,实用性课程的水平是难以提高的,人的品性的培养也是失衡的。
课程体系围绕教育目标进行划分模块。从结构上分析,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专业类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专业课程是更具有直接性、职业性、功利性的课程。首先,民办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指向培养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体现实用主义的价值。基于某一学科专业的某一组课程群中,实用课程较多,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贸易实务、商贸谈判技巧、进出口业务之类的课程多,而像作为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的区域经济理论、区域贸易理论是很少的;再如心理学课程群中,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应用型的课程多,而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文化史等课程却相对较少。其次,专业课程受到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沿用公办大学课程体系的模式,注重知识的文本性,忽略知识作为一个过程的概念,忽视实践性专业课程建设,专业知识成为单薄的、平面的知识,缺乏立体感。“课程连续统一体”是一个具有启迪性的概念,是指“由不同课程模式依据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层次递进关系所形成的链式结构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必须走出这种断裂的、缺乏紧密逻辑与关联的以及静态的构建框架,变传统的职业性的专业教育为基础性的专业素质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支持宽口径要求,实现真正实用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课程:这是当前民办高校需要这种建设的一个课程板块。学术性课程、人文课程、方法类课程以及外语计算机课程等是实施通识教育的显性课程,同时大学精神、物质与制度层面也需要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层面上来,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校风、办学方针、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等。目前,物质与制度层面上的建设在资本注入模式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中相对较好,但是大学文化核心课程——一种批判现实、承载社会历史责任、开拓创新的大学精神仍相对欠缺,学术性课程在其中具有重要功能。所有这些层面可以纳入到课程建设的高度上来(人们称之为通识课程中的隐性课程)。通识教育隐性课程门类众多,其中部分课程的通识教育作用明显大于其他课程,有人称这类课程为通识教育主导隐性课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的各种讲座、课外阅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因此,通过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民办高校的通识性、人文性教育,真正培养文化素养高、个性张扬的合格公民。
特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一些校本课程以及地方性课程。这些课程是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的专业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如浙江树人大学的茶文化研究课程、家庭教育文化课程,浙江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中的“诗文与修养”、“企业家之路”以及“高新技术概论”等都非常有特色。同时,特色课程还必须瞄准地方经济与文化,开始职业性、技术性、技能性的文化课程,不仅起到对专业教育的补充作用,也可以很好地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个良好结合点。
上述的课程结构板块与传统的或者说公办高校的情况差异不大,但是作为课程群或者单一课程来分析,它们是具有民办特色的,各种课程构成比例上的差异(主辅修比例、通专课程比例、选修必修比例、理论实践比例等)、内容上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创新是民办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