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萌芽于先秦,成熟于宋金时期,历经八百多年一直弦歌不断,薪火燎原,它是写意的、虚拟的、程式化的;而电视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通过镜头的语言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内容诉诸荧屏的艺术形态,中国电视自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受众群体最多的大众传媒工具,它是写实的、真实的、生活化的。戏曲与电视,这两种差异巨大的艺术形式,却早在电视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联姻,这是戏曲与电视的双向选择,也是必然的交汇。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正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1]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一种传播渠道只能传播戏曲某一方面的信息,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印刷媒介侧重于戏曲的文字、图片传播,广播侧重于声音传播,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戏方式的变化。自兹以来,戏曲与电视因彼此需要而联姻,相互扶持,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拓展。

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它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融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丰富性、参与性。戏曲电视栏目满足了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使戏曲具备了多层面信息传播的能力。戏曲栏目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养成收视习惯,而极强的亲和力和参与性,又能够激发观众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收视兴趣。电视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国外舶来的、本国新兴的各种艺术与非艺术的时尚娱乐,如潮水般涌来,把民族戏曲冲击、挤压到了边缘地位,引起时尚与传统的深刻分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戏曲与电视结合的现状如何?二者在当今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浪潮下,是否还相互需要?它们的结合,是否一如当初那般“情愿”和“自发”,二者谁更“主动”?在急剧变化的文化语境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面前,戏曲电视衍生出了怎样的新形态,表现出了哪些新特征,它的内涵和外延应该怎样丰富和拓展?形形色色的戏曲栏目在播给谁看,不同类型的观众有着怎样的收视倾向?随着观众主体的更迭,戏曲的生命力还可以延续多久,而电视会对这一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栏目化的戏曲电视应该如何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些都是我们亟待回答,也是本文罄力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