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对病原体的认识

对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体的认识曾有一个较曲折的过程,虽然国内外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病毒,但长期以来对病毒的分离并未取得成功。为证明这一病原体的存在,1940年,苏联斯莫洛金切夫在远东地区用早期病人(发病5天内)的血、尿,经贝氏滤器过滤后注入人体,可以出现典型出血热症状。用早期病人的血清与恢复期病人的血清中和后再注入人体,则不引起发病,从而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滤过性病毒。1951—1955年,苏联朱马可夫重复上述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再次证明病人血液中存在病毒[3]

1961年以来,国内各地利用各种病原标本如各期病人的血清、野鼠内脏等,接种不同动物(如猴、野鼠、小白鼠、豚鼠、地鼠、大白鼠、兔、猫、小鸭、鸡胚、鸭胚、马、刺猬、狐狸等)和不同细胞,进行传代实验、病毒干扰实验和血清学检查等,但还不足以确定病毒的存在,未能传代保种,建立起病毒株[3]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宋干教授等专家,从1979年起在江苏省、地、县卫生防疫站和安徽省医科所有关人员参与下,在丹阳县开展出血热病毒分离协作攻关,并于1981年获得成功,我省的出血热防治研究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