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KAQ模式理论
KAQ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要素构建人才内涵结构,学校教育活动围绕三要素开展,三要素相互支持、相辅相成,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最早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为人才内涵关键要素的学者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先生,他认为三要素在人才培养中处于不同层面,三个要素同样重要,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人才内涵结构。
2.2.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目前对知识概念有一个基本共识,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生产劳动经验的总结与概括。知识概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从哲学角度,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代表,即“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种哲学视角表述侧重于人们主观上的映像;二是从心理学角度,强调从认知特点来界定“知识”的概念,即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心理学角度的认识体现了知识的后天获得性,是人们经验认识的结果,也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了结果产生的相互性;再者是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既包含了客观信息的获得,也包含了主体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196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陶尔士(Towers)、陆克斯(Lux)和雷(Ray)等受Maccia系统化知识理论的影响,将知识分为描述性的知识、规范性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与形式性的知识四大类。
描述性的知识(Deive Knowledge),又称为陈述性知识,是描述现象或事件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说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教育学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就属于陈述性知识或描述性知识,主要有符号、概念与命题三种不同的形式。符号是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比如说英语单词;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常常以名词的形式进行表达;命题是描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复杂的描述性知识,命题一般情况下可分为非概括性命题和概括性命题。
规范性的知识(Preive Knowledge)是判断现象或事物适应性与契合性,以及善恶、美丑、好坏的知识。规范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判断、道德观念与理想信念追求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文学、哲学、音乐与美术等有一定规范性的知识即属于规范性的知识。
实践性的知识(Praxiological Knowledge)是指对现象或事物采取合适的、恰当的行动与实践的知识,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处理事务所应用的有效的操作步骤与操作程序等知识,具有代表性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所传授的职业技术教育知识。
形式性的知识(Formal Knowledge)指所有具有知识属性的知识,如语言、数学等。
还有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 L.W.)以及研制教育目标分类专家克拉斯沃(Krathwohl D.R.)在研究教育目标分类时,从具体到抽象把知识分为四个类别,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2.2.2 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辞海》对能力的解释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学习、生活和社会时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能力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主观条件”;教育学上的概念是“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心理学大辞典》对能力的解释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人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述几种对能力的解释基本上都是侧重于主观认识或个体内在特征,或者泛泛地表述为本领。
笔者认为,能力是个体内在心理特征与外在行为表现的综合体,所以能力的概念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所采取的必要的行为方式和所具备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然而并不是说完成一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因为在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有很多,能力仅指那些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影响完成活动效果、效率的特征。能力是通过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没有社会活动也就无法考究能力,能力也是通过不断地参加社会活动而逐渐培养出来并得到提高的。
一般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不同基本能力构成的,按能力的功能作用、活动范围与活动的性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别[41]。
按所具备的功能与作用,能力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甄别提炼以及储存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为完成某项活动,操纵自己肢体做出必要动作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认知能力中必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必然存在着认知能力。
按活动范围来分,人们把能力分为两种,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个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与基本认知特征的有机结合,所以一般能力还可分为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而特殊能力,也是平常人们所熟悉的专门能力,是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内所要求的必需能力,具有行业特色。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存在有机联系,在实际中,二者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般能力寓于特殊能力之中,通过特殊能力得到具体的表现;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的,是一般能力在专业领域内的延伸或拓展,以一般能力为基础。
按照参与活动的性质,能力又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照别人的语言表达、行为举止等的能力,主要是指导学习别人已有的、现成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创造能力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出与众不同,并且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相互联系,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创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相互渗透的。
笔者认为,能力的类别应结合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确定,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能力的分类不能过于粗略,以免对人才培养失去具体的指导意义,但是也不能过细,分类过细则可能导致内容界定上的困难。因此,能力分类应放在人才内涵层面来分析,结合与知识、素质两要素的关系,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放在人才培养中进行分析比较符合研究的需要。
2.2.3 素质的概念与分类
《辞海》中对素质的解释是“人或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心理学大辞典》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以及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广义上素质是指在人们先天基础上,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接受各类教育与培养,从而形成个人稳定的、综合的、相对固定的一种心理特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素养;狭义上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指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属性。
对素质概念解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是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出发点界定的,但共同点是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以生理与心理的自然属性为前提,反映个体内在的、本质的品行和心理特征。目前对素质普遍较认可的特征:一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教育而养成;二是素质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三是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依据,素质可以划分出很多类别。有学者[42]根据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人的实践本质,将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层次。自然素质就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素质,这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素质是人们经过后天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素质,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专业素质指人在社会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规范性与水准,主要包括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岗位应变与适应能力等。各种素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如社会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必然受其影响,同样地,自然素质也受社会素质的制约,生存于社会的人必然受社会的影响,其他心理与生理方面也必定受社会的影响,所以三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笔者认为,个体素质既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还受个体感受认知的影响,所以在个体素质形成的过程中,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断然分开,但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也为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明确地培养个体素质,需要根据教育规律把各种素质区分开,形成相对独立的概念,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考虑的素质可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以及专业素质。考虑到生理情况受先天遗传影响最大,后期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人才培养的主要关注点应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与专业素质上。
2.2.4 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观念等,能力是知识与素质的外在表现,知识是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与载体,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而来的,素质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升华与内化而来的。
2.2.4.1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没有知识作为基础的能力是低层次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不能够成为高水平的能力;知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理解、掌握,但是能力的培养却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知识的掌握比能力的培养更容易些,但是知识量太多,而人才培养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传授知识要有一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掌握知识之外的本领,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主要目标之一,人的能力发展水平高低,通常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快慢、质量的高低等。能力强的人掌握、运用知识消耗时间与能量较少,反之,则消耗的能量与时间较多。在知识以几何量级增长的今天,知识的掌握已没有能力的培养重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过程中是必要的选择。
2.2.4.2 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素质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基本条件,能力的发展是以个体先天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建立在素质基础之上,但又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但是素质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能力形成与发展还受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特别是受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高素质是提高能力的基本条件,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2.4.3 知识与素质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知识,那素质一定是低下的。社会的每一个时代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知识,专业或行业的知识,专门的技能知识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社会知识;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的素质形成必定受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知识对素质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个人知识会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失,但是社会知识却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从而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人的整体素质。
虽然知识是素质的基础,但是素质并不是知识简单的堆积,只有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再经过充分理解与消化吸收,使其真正融入体内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才能使知识成为素质的基础和原材料。只有当个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时,才能成为个体素质,即表现为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所以,长期积累的个体素质可以代代相传。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只有将掌握的知识恰当地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然而更重要的是,只有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在正确的方向、正确的地方,才能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所以说,知识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发动机燃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能力的发挥是知识功能的外在体现,能力可以把知识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力是把知识燃料转化为机械动能的发动机,推动着社会这台大机器前进;素质是保证人类社会朝正确方向发展进步的方向盘,可以指导能力在正确的事情上发挥作用,保证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