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意义
在几轮的“医改”过程中,我国政府制定多项政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调控,缓解了广大群众治病就医的压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卫生人力问题;地方医学院校也没有专门为基层培养出针对性很强的特色性人才。本书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卫生服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比较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标准或要求、教育学相关理论,构建出符合乡镇卫生院工作需要的人才内涵模型,创建农村卫生人才内涵指标体系,以服务于医学人才的培养。
1.2.1 理论意义
1.2.1.1 为地方医学院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没有针对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培养有特色的医学生,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造成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理论薄弱,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没有理论依据。本书力求通过借鉴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人才结构理论,分析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总结农村卫生服务中常用医学知识与医疗实用技术,构建农村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的人才结构模型,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1.2.1.2 为地方医学院校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新思路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是多样的。本书从人才内涵的实用性出发,把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联系起来,调查了需方对人才内涵的要求,以及行业基本要求与规则,结合教育学基本理论,总结人才需方要求,从需求方的角度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1.2.1.3 对各类人才概念归类与辨析
我国高等教育对医学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概念未能明确区分,在对三者的认识上存在混乱和偏差。一方面受儒家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医学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精英化教育有关,加之国家资源调配的政策偏向,导致多数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不愿意去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从而影响了医学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对人才类型与层次的正确认识,既能够为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选择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1.2.2 实践意义
1.2.2.1 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引进提供支持
不同领域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上有所不同,而不是在同一专业中的培养层次或培养质量上存在差别。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就业多在一二线城市,本科生与专科生则在市级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部分专科生与中专生则在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这种不以专业选择服务岗位,而以学历层次或业务能力的差别来决定服务的区域的情况,必将造成基层或偏远地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水平低下,导致农村农民治病困难,也是对广大农民卫生服务的不公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的引进不应是低层次的,应是适合于本区域的优秀人才与高水平人才,医学院校应专门为基层培养专门的人才,政府在人才引进与人才待遇上应提供支持。
1.2.2.2 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提供支持
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但是,因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毕业生既没特色,又不能适应社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不仅会浪费教育资源,也会让高等院校的生存举步维艰。所以,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实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于为地方卫生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为本地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出高学历、高能力、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能够让医学院校突出自身特色,找到人才培养优势,增强办学活力。
1.2.2.3 为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从供需平衡理论上来说,需方需要的人才才是供方努力的目标。虽然高等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超前性,但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是对社会的适应性,需要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与研究,需要考虑市场导向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目前,对乡镇卫生院医学人才的群体结构与个体结构内容研究较少,还没有成熟的人才结构模型。本书构建了乡镇卫生院医学实用人才内涵的结构与指标体系,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范围内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