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忠临证发热辑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成熟期

秦朝末年、汉代初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著作为发热论治的思路奠定了基础,从伤寒、温病、内脏热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治疗方法。这个时期的《难经》,也从伤寒、温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到汉代末年,河南南阳的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书立说,写就《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两部分,后来历经战乱,该书丢失,所幸经过王叔和整理,保留了《伤寒论》部分;《金匮玉函经》直到宋代才得到整理。《伤寒杂病论》以伤寒病、杂病为主,其中对于外感性伤寒疾病的论述最为详尽,成为历代治疗外感热病的巅峰著作,时至今日依旧指导着临床治疗,两书中的方剂也被称为经方。

(一)《难经》对伤寒的贡献

如今中医界讨论伤寒、温病延续了《黄帝内经》的说法,然又离不开对《难经》的认识,其中《难经》第五十八难,对此进行了阐述。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难经》这段话,讲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为伤寒、温病之争打下了埋伏,从而也将广义伤寒、狭义伤寒、温病及其他发热性疾病列举了出来,为此后《伤寒论》关于狭义伤寒单独论述提供了依据,也为《温病条辨》将温病与伤寒并列提供了可能。其对于五种疾病脉象的认识堪称经典,也成为五种疾病区分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今天中医关于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在“伤寒有五”的辩论当中,《难经》清晰地进行了区分,但是后人又将其集中搅在了一起,导致对于温病伤寒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认识。

(二)《伤寒论》对发热的认识和贡献

《伤寒论杂病论》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正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是什么呢?是东汉末年发生了疫情——伤寒,很多人因病死亡,特别是医圣家族,两百人死去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伤寒疾病。所以,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对伤寒疾病的关注、研究和治疗,进而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现在有学者讲,《伤寒论》就是一本当时专门治疗伤寒疾病的应急手册,似乎有这个意思。我个人认为,历史更替有规律,大乱有大治,大治有能人;中医也一样,在疫情泛滥时期,出现了《伤寒论》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开启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张仲景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伤寒论》对发热疾病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六经辨证理论奠定了发热性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

从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形成的六经传变体系,也将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用药予以规范,形成了汗法、下法、温法、清法、泻法、和法、消法、补法等治疗方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基础。

2.描述了各种发热的特征

有学者统计,《伤寒论》提到发热的条文有100多条,其中包含了很多发热的类型。如发热、身大热、翕翕发热、恶寒发热、蒸蒸发热、日晡潮热、寒热往来、时发热、寒热如疟、烦热、无大热、微热等,这些都可以与西医学进行对应。

《伤寒论》在依据六经传变对发热类型的描述上,也极其完整。

太阳病发热表现为“发热恶寒”“翕翕发热”,这是外邪导致太阳表证,正邪斗争的结果,这个时期患者可以表现为风寒表实证、太阳表虚证。风寒表实证的发热表现是“或发热”“或未发热”“无汗”,以及周身疼痛束缚感;太阳表虚证则会出现汗出发热的情况。

疾病进一步发展到了阳明阶段,这一阶段以“胃家实”为特征,发热表现为大热、大汗出、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潮热的情况,依据这样的情况加上胃部不适,很容易做出疾病发展阶段的判断。

少阳病发热的特点为往来寒热。少阳病是疾病在半表半里阶段,外邪侵入人体,经过太阳阶段没有化解,进而到了少阳阶段;或者直接引起少阳病变。这个时候的发热特点比较典型,表现为寒热往来,这个表现可以有规律也可以没有规律,比如过去发生疟疾的患者,常常出现发作有时,这与疟原虫的活动有关系。

三阴经主要表现为寒证,当然也有少阴的热化。太阴病为里虚寒证,出现发热的机会较少,多为低热,一般常用小建中汤等进行甘温除热;少阴病阶段发热与少阴热化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往往出现阴虚火旺的表现;厥阴阶段病情复杂,寒热交错,虚实难分,这时期的发热表现也多种多样,或者出现寒热并存的情况。

3.对各种病理产物引起的发热认识已充分

实际上,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中也穿插着大量的多经合病、并病引发的发热现象,以及对一些杂病发热的认识。

(1)瘀血发热

这主要是太阳蓄血证。太阳外邪在人体久之不去,或者直中下焦,出现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情况,这种情况下引发的发热,属于瘀血发热。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形成了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通过逐下瘀血,达到恢复体温的目的。而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内伤发热理论。

(2)合病发热

六经可引发发热,同时六经之间可以互相影响,表现出合病、并病。也就是说,会出现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情况。这种表现有外邪,同时又有内伤的存在。如太阳阳明合病发热可以用葛根汤,少阳阳明合病可以用大柴胡汤等,进一步丰富了六经发热理论。

(3)痰湿引发发热

《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部分对于痰湿引发疾病进行了全面论述。水液代谢紊乱可以与外邪结合,形成新的致病因素,如痰饮、悬饮、支饮等。水液成为病理产物后,在体内也会引起发热,呈现水热互结、痰热互结等情况。在关于风湿等疾病的论述中,其也对发热进行了充分论述,这些疾病就包括现今的风湿热、中暑等疾病。在湿热为患引发的黄疸性疾病中,湿热结聚,一身尽黄。

4.制定了发热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按照六经辨证,对发热的特殊表现进行了阐述,厘清了治疗思路。太阳表证,可以表现为太阳表实、太阳表虚证,分别对应麻黄汤、桂枝汤,通过解表而达到降低体温、恢复正常的目的。太阳病采用发汗方法,但实际操作也不同。阳明病表现出的是发热温度很高,里热炽盛,或大便干结不畅,采用承气汤清热通便,可使邪去正安,温度恢复正常,代表方为承气汤。少阳病发热是寒热往来,半表半里,发汗不能够外透,泄下又容易引邪入里,这时就要采用和解的方法而达到退热的目的,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太阴病发热者,中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可用温法,甘温补益正气,达到除热目的,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少阴病发热主要在于辨明寒化热化,寒化者的主要表现是脾肾阳虚引发的阳虚型发热,要采用温法,破阴回阳除热,代表方为四逆汤类;热化者以阴虚火旺为主要表现,就要用滋阴清热法,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发热者,往往寒热错杂,可用寒热平调法除热,寒热并用,补泻并存,乌梅丸为常用方。对于厥阴病热证可以用白头翁汤。

(三)《诸病源候论》对发热的认识

关于发热,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有比较多的描述。其认识不仅有伤寒诸候、温病诸候,而且针对热病列举了二十八证候。热病候一,讲到“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但整体上还是伤寒窠臼,是对伤寒引起发热的阐述。这一部分还讲了肝热病、肾热病,并对热病针刺禁忌做了说明。“热病针刺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血衄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凡此九者,不可刺也。”这已经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发热疾病的治疗注意事项。

同时巢元方还对热病一日到九日不同表现进行了说明,列举了“热病解肌发汗候”“热病烦候”“疮候”“热病斑疮候”“热病热疮候”“热病口疮候”“热病咽喉疮候”“热病大便不通候”“热病小便不通候”“热病下利候”“热病候”“热病毒攻眼候”“热病毒攻手足候”“热病呕候”“热病哕候”“热病口干候”“热病衄候”“热病劳复候”“热病后沉滞候”,同时对每一种证候发生的病机进行阐释,如此详细地列举发热的证候,并有针对性地做出解释,对于中医准确判断疾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在热病候的论述中,巢元方还加入了养生的注意事项,如《养生方》云“三月勿食陈齑,必遭热病”等,进一步丰富了热病理论。

当然除了这些热病描述之外,《诸病源候论》还专门列出了疫疠病诸候、疟病诸候、寒热候、冷热不调候、寒热厥候,在妊娠前后又增加了妊娠寒热候、产热虚热候、产后冷热利候、产后寒热候,小儿杂病中增加了变蒸候、壮热候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热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