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忠临证发热辑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初步形成

发热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现象,古代医家已有深入研究。《五十二病方》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医学方书,全书9910字,抄录于一高约24cm、长450cm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为西汉文物,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这本书也讲到了发热。其中在“婴儿病间(痫)方”条目中写道:

婴儿病间(痫)方:取雷尾〈(矢)〉三果(颗),冶,以猪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半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挠,以浴之。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支(肢)毋濡。三日一浴,三日已。已浴,辄弃其水圂中。间(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复(腹)大。病间(痫)多众,以此药皆已。

“间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复(腹)大。”

这个描述与婴儿抽搐、特别是高热惊厥等十分相似。

不过《五十二病方》记载大多不完整,也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价值。真正的发热的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时期。《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末汉初,是托黄帝之名写成的医书,内容丰富,是四大经典之首。《素问》中就专门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专篇,《灵枢》有“热病”篇。这为发热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概念

《黄帝内经》的“热论”病篇,对热病与伤寒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如“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书中明确地提出“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这就说明当时人们对于热病与伤寒关系的认识已经成熟,达成了共识。

那么伤寒为什么会发热?这里列举了六经感染邪气后的传变规律,病邪侵袭伤于寒气,阴寒侵袭三阳经脉,而发为热。该理论奠定了中医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也成为外邪致病六经传变的理论,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由此,对于伤寒、温病来说,都是外邪侵犯人体而得病,由外到内是基本的传变顺序。这与西医学讲的发热性疾病是感染因素致病有共同之处,不过中医学讲的是气血阴阳与外邪,与西医学讲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则大相径庭。

(二)热病的预后判断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关于发热的阐述,不仅讲明了发热的原因,而且对发热的演变轨迹、预后做了判断。我们可以看看《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的阐述。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这一段文字看似不多,但是内容很丰富,基本上阐述了外邪侵袭引起发热疾病之后病情的变化,并对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说明。当然临床是不是这样发展,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经历六经传变,目前研究并不是拘泥于具体的天数和机械的逻辑,疾病传变也不会这么准确无误。但其中讲到的发病从外邪侵袭到病邪强大、正邪抗争引起发热,以及最后正邪斗争后邪气衰败,或驱邪外出,恢复健康,这一过程基本反映了发热性疾病的规律。

在发热性疾病的处理上,《黄帝内经》也说出了具体的方法,“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这些方法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常用方法。

(三)阐述了发热疾病的多样性

《黄帝内经素问》的“评热病论”专篇,专门讨论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四种较严重热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对于内伤发热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这段文字不仅讲到了伤寒、温病之外疾病引发的发热,而且对其他疾病导致的发热也进行了阐述,如阴阳交患者出现“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就与出汗退热不相对应,这也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发热疾病都可以用发汗方法进行处理的。同样,在风厥、劳风的病症中也出现了发热。“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这个病的发热,出汗了还不行,而且出汗了还继续加重,这与常理不同。在关于风水病的论述中,更为典型。“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这一个病例包括发热、出汗、手热、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眼睛肿、肠鸣音亢进、身重困、月经不来、烦躁、不能躺着睡、咳嗽等,如此复杂的病例,不经过认真观察是不可能这么详细论述出来的。那么,遇到这样的患者怎么办呢?“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这病不能乱治,放在今天也是一个疑难病症。《黄帝内经》通过对引起发热的这几种疾病论述,进一步丰富了发热的病种和理论。

(四)针灸治疗发热的雏形

《黄帝内经》中专门有《灵枢》部分对寒热进行讨论,其中第二十一、第七十都以寒热立篇,探索发热疾病的治疗方法。寒热第十四重点介绍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及骨痹、厥痹等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分别描述了各自的特征,如“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这些发热与后来风湿热等类似,书中提出“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的观点,对现代针灸治疗本病依旧具有指导价值。

《灵枢》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针刺模式治疗发热。为什么针刺能够治疗疾病,治疗发热?原因在于经络腧穴,通过一根银针就可以解除疾病,达到发汗、解表等效果,这也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五)关于五脏热的阐述

《黄帝内经》在《素问》论中,论述了内脏热及处理方法,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内伤发热的雏形。《素问·刺热》言: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䯒酸,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䯒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内脏热对于中医脏腑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意义重大。一方面将脏腑与寒热对应起来,与各种症状表现结合起来。脏腑辨证的形成是中医学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医学之所以能够一直传承至今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也对脏腑发热疾病提出了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疾病发展的预后进行了阐述,对当今针灸和内、外、妇、儿疾病的诊疗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体现了中医脏腑与面部部位的对应关系,对于一些面部疾病,如痤疮、面斑等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医要钻研经典,其根本就在于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中医学著作,其理论到今天还管用,还很有道理,用于疾病诊疗很有效果,不认真学习还不行。钻研经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说是学习中医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