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目标一致、合力奋进是团队实现成功的基本要件。
什么是团队?在实践中,团队往往被认为是提升绩效或提升行动效能的一种人员组织形式。它既可以是一种边界清晰的小规模形式,也可以是某种具有层级结构的大规模形式,还有可能是一些边界模糊、松散的其他形式。各个研究领域对团队的关注点各有不同:管理学主要关注团队及其建设的机制或效能,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团队在形成及行动过程中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心理行为机制,社会学主要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探讨团队分工和权力。由此可见,团队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甚至超学科属性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然而,当前市面上团队、团队建设、团队管理的相关读物或教材,通常都是按照学科专业归属来构建的,主要集中于管理学领域对工作团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实际上,广义的团队不仅包含工作团队,还包含非正式的团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团队是指具有某种性质的集体或团体;团队在《韦氏词典》中的释义是“在工作或活动中有联系的一群人”。并且,正如罗宾斯所说,团队创造的是一种“潜在可能性”,但它也并非高效、协同的必然保证。
基于以上背景,本教材的编写是从一种超学科视角,围绕通识教育目标,对标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与个性化发展要求,理论结合实际,充分吸收国内外在团队研究、团队建设与管理等领域的实践和前沿问题,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简明扼要;在内容取舍与安排上,力求做到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从而形成了这本通识课程教材———团队与团队建设。
本教材编写总体以“总—分”为结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遵循“三横三纵”逻辑。具体而言,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团队协同的学科交叉基础及基本认知。在后面章节中,以“个体—群体—团队”和“形成团队—提升效能—固化优势”为交叉逻辑,共形成以团队协同概述、团队中的个体、群体与团队、团队领导力、团队激励、团队冲突、团队沟通、团队决策、团队学习、团队制度与文化为主的十个专题化内容。
本教材不是企业团队建设培训的工具包,而是面向本科生,介绍团队研究与团队协同方面的经典理论及其演变(包括团队理论与实践、团队精神与专业使命等方面)的专题化通识读本,力求为学生认识个体、群体与团队,以及如何形成团队、提升效能、固化优势、应对挑战提供一种通行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框架。
本教材编写人员分工如下:西华大学赵修文、刘雪梅、肖金岑、李思琪担任主编,进行总体大纲、内容设计并统稿;第一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赵修文、刘雪梅编写,第二章由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钱雪、管理学院肖金岑编写,第三章由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杨国坤、管理学院肖金岑编写,第四章由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王苗、管理学院李思琪编写,第五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杨天然、李思琪编写,第六章由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王宝会、管理学院李思琪编写,第七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张扬露、刘雪梅编写,第八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肖金岑、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钱雪编写,第九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李思琪、刘雪梅编写,第十章由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刘雪梅编写。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在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结构设计、表达方式和排版等方面听取了多方意见,进行了反复修改。在此,特别感谢四川大学商学院陈维政教授等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仍存在疏漏甚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组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