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奥林匹娅丝和安提帕特(公元前336年至前321年)
Olympias and Antipater(B.C.336—321)
皮洛士小时候处境十分艰难。他两岁时,赶上政局动荡,有性命之虞。家里的侍从带他连夜逃离伊庇鲁斯,才让他得以幸存。此后多年,他一直流亡他乡。当时,伊庇鲁斯的形势是这样的:
伊庇鲁斯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马其顿王国西南。伊庇鲁斯离马其顿王国很近,在某些方面甚至依附马其顿王国。事实上,两国王室缔结过婚约。因此,两国不仅关系密切,并且在治国理政方面也相互影响。而凡马其顿王国出现纠纷或发生战事,伊庇鲁斯一定会介入,支持其中一方。如果伊庇鲁斯国王与百姓支持的对象不一致,那么势力较弱的一方便会受到压制。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公元前319年,皮洛士出生。可以说,皮洛士的事业是继亚历山大大帝之后开始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娶了伊庇鲁斯国王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的女儿奥林匹娅丝,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期间,伊庇鲁斯和马其顿王国的百姓都非常拥护他的统治,都视他为本国王室血脉,以他为傲。奥林匹娅丝嫁给腓力二世后,时而住在马其顿王国,时而住在伊庇鲁斯。时间久了,奥林匹娅丝不仅与伊庇鲁斯关系密切,还使两国王室的关系密切起来。奥林匹娅丝在两国间牵线搭桥,再加上亚历山大大帝成就辉煌,百姓拥护,这一切使两国政权不断融合。
虽然伊庇鲁斯与马其顿王国关系友好,但要是断定腓力二世和奥林匹娅丝之间从来没有分歧,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亲密的外衣下往往隐藏着剑拔弩张的气氛。奥林匹娅丝脾气有点儿暴躁,飞扬跋扈,固执己见。腓力二世是典型的急性子,行事冲动。因此,他们的生活时常是“鸡飞狗跳”。新婚之初,每每产生分歧,腓力二世都会让着奥林匹娅丝。奥林匹娅丝无视伊庇鲁斯王位继承顺序的相关规定,强行劝说腓力二世扶持她的弟弟登上了王位。谁知伊庇鲁斯的顺位继承人不甘放弃。于是,伊庇鲁斯国内很快形成两大阵营。腓力二世一直尽量满足和包容奥林匹娅丝,而奥林匹娅丝却利用腓力二世的包容,不断给伊庇鲁斯惹祸。
经过一段时间,奥林匹娅丝耗尽了腓力二世的耐心,两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为了发泄对奥林匹娅丝的不满,腓力二世另娶克利奥帕特拉。因此,这场婚姻不只是出于政治联盟目的。腓力二世认为迎娶奥林匹娅丝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而奥林匹娅丝也满怀愤懑地返回伊庇鲁斯,寻求弟弟的保护。
腓力二世和奥林匹娅丝分开后,他们的儿子亚历山大留在马其顿王国。当时,亚历山大差不多十九岁。对于父母之间的争吵,亚历山大站在母亲奥林匹娅丝这边。母亲奥林匹娅丝离开后,亚历山大待在马其顿王国,但他一直闷闷不乐。后来,在一场盛宴上,在奥林匹娅丝的授意下,几位客人说了几句挑拨的话。于是,亚历山大与腓力二世发生了激烈口角。争辩期间,亚历山大公开谴责和挑衅腓力二世。随后,亚历山大愤然离席前往伊庇鲁斯投奔母亲奥林匹娅丝。当然,伊庇鲁斯的百姓也知道此次冲突。他们中一部分人支持腓力二世,另一部分人支持奥林匹娅丝和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离开马其顿王国不久,腓力二世遭人暗杀。一时之间,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奥林匹娅丝指使人下的毒手。不过,一切都只是猜测,无人能拿出确凿的证据。其实,奥林匹娅丝既伶俐又强势,既率真又鲁莽。如果人们真把谋杀罪名扣在她头上,倒也无可辩驳。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认定行刺之人是奥林匹娅丝的手下,即使证据不足,她也难逃嫌疑。
无论腓力二世是否为奥林匹娅丝所害,对奥林匹娅丝而言,他的死都是一桩幸事——奥林匹娅丝的地位提升了,她心中的大计也可向前大大推进了。腓力二世驾崩后,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奥林匹娅丝回到马其顿王国。当时,亚历山大还年轻,奥林匹娅丝便以为自己可以大显身手。然而,现实还是让她失望了。暂且不论在其他事情上亚历山大大帝是否备受赞誉,单从孝顺父母方面讲,他的确无可指摘。亚历山大大帝一生都善待奥林匹娅丝,并且非常敬重她。不过,在治理国家方面,亚历山大大帝一向很有主见,几乎从不向母亲奥林匹娅丝妥协。亚历山大大帝自主制订并实施国家发展计划。即使与奥林匹娅丝发生争执,亚历山大大帝也从不退让。很快,奥林匹娅丝就意识到控制不了儿子,慢慢便不再争了。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我们经常能见到面对丈夫时咄咄逼人、毫不退让的女人在儿子面前偏偏言听计从。
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期间,王宫内风平浪静,但平静只是表面上的。奥林匹娅丝只能和亚历山大大帝友好相处,一旦亚历山大大帝离开马其顿王国去东征,她就开始不断与留在马其顿王国的文臣武将争吵。不过,亚历山大大帝每次都能在冲突恶化前妥善处理。亚历山大大帝情商很高,在化解大臣和奥林匹娅丝的矛盾时,既体现出自己对母亲的尊重,又能牢牢掌握马其顿王国的实权。
就这样,亚历山大大帝用贴心的照顾平息了奥林匹娅丝内心的怒火,让其享受马其顿王室的最高尊荣。同时,他始终将奥林匹娅丝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留守马其顿王国的最高将领是安提帕特。安提帕特近七十岁高龄,德高望重。他才华横溢、智勇双全,不仅是腓力二世的得力干将,也是马其顿王室的股肱之臣。在亚历山大继位前,他已辅佐腓力二世多年。先王腓力二世非常信任、看重安提帕特,常对他委以重任。安提帕特虽然位高权重、威望极高,但谦逊朴实、待人随和,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毫无私心,一心一意辅佐国王管理国家。宫中流传着许多安提帕特的逸闻趣事。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安提帕特的评价。例如,有一次,有特别重要的事亟待腓力二世解决,但那天早上腓力二世睡过头了。之后,腓力二世安慰大臣们说:“我今天醒得太晚啦,但我知道安提帕特肯定不会起晚。”就连亚历山大大帝也曾对安提帕特表达过崇高的敬意。例如,有一次,有人发现安提帕特竟然没有穿紫色长袍上朝——当时,紫色长袍象征尊贵,是马其顿王国的将领和大臣们的常服。亚历山大大帝却回应道:“其他人的紫色长袍是穿在身上,安提帕特的紫色长袍却是穿在心上。”
总之,举国上下都非常敬重安提帕特,人们欣赏他的才干和品行。因此,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马其顿王国的百姓都乐意接受安提帕特的治理。奥林匹娅丝却一直找安提帕特麻烦。安提帕特遵照亚历山大大帝的嘱托,尽职尽责,一心为百姓着想,丝毫不向奥林匹娅丝妥协。奥林匹娅丝发现安提帕特不听她的指挥,就动用各种手段给安提帕特难堪,从而阻挠安提帕特开展工作。此外,她还不断给亚历山大大帝写信抱怨安提帕特。有的抱怨是歪曲事实,有的是毫无依据的中伤。同样,安提帕特也不断写信给亚历山大大帝,抱怨奥林匹娅丝屡屡干政,不断给自己制造麻烦。最初,每逢安提帕特和奥林匹娅丝不和,亚历山大大帝都能妥善解决。不过,时间久了,亚历山大大帝也没了耐心,便决定另寻他人代替安提帕特。正好一批新招募的士兵即将从马其顿王国出发前往亚洲,亚历山大大帝便令安提帕特与他们同行。同时,亚历山大大帝令结束服役的大将克拉特拉斯率兵回国。亚历山大大帝的计划是让安提帕特前往亚洲任职,由克拉特拉斯摄政。亚历山大大帝认为克拉特拉斯也许能和奥林匹娅丝友好相处。
计划本是等克拉特拉斯抵达马其顿王国后,安提帕特再动身前往亚洲。然而,克拉特拉斯尚未到达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就驾崩了。一夜之间,万事剧变,一堆问题纷至沓来。这一切彻底改变了奥林匹娅丝的处境和命运。马其顿王国的情况大致如此。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需要读者仔细梳理。
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人们首先面对的是王位继承问题。那时,亚历山大大帝尚无子嗣,家族中也没有顺位继承人。在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不久,他的妻子罗克珊娜诞下一名婴儿。实际上,罗克珊娜是巴克特里亚贵族奥克夏特斯的女儿。当时,亚历山大大帝四处掳掠少女。为保护女儿,奥克夏特斯把罗克珊娜安置在粟特岩山的要塞。不幸的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发现了她,并把她和其他少女带回马其顿王国。在数以千计的少女中,罗克珊娜最漂亮、最可爱。于是,初见罗克珊娜,亚历山大大帝就决定娶她。罗克珊娜嫁给亚历山大大帝四年后,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几个月后,他们的孩子出生了,而那时的罗克珊娜还非常年轻,风韵不减。
除了儿子,亚历山大大帝还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哥哥宣称自己有继承权,其理由非常直白——他在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前就已经存在,而亚历山大大帝的儿子在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数月才出生。亚历山大大帝的哥哥叫阿里戴乌斯。他是个低能儿,毫无政绩,非常平庸。他唯一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位于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人之列。阿里戴乌斯的母亲不是奥林匹娅丝,而是腓力二世的另一位妻子菲莉涅。阿里戴乌斯变成低能儿是因为他小时候曾遭奥林匹娅丝下药毒害。因为奥林匹娅丝痛恨阿里戴乌斯的母亲菲莉涅,认为是他母亲菲莉涅导致腓力二世残忍地抛弃了自己。然而,毒药没夺走阿里戴乌斯的性命,却毒坏了他的大脑,使他智力低下。亚历山大大帝登基后,为避免母亲奥林匹娅丝再次伤害阿里戴乌斯,抑或是出于其他原因,他采取了多项措施,就连东征时也带上阿里戴乌斯。因此,亚历山大大帝驾崩时,阿里戴乌斯正陪在他身边。
虽有两位继承人,但一时之间,两人都无法胜任国王之职。亚历山大大帝的儿子尚年幼,阿里戴乌斯又是低能儿,两人完全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于是,马其顿王国的权力落入亚历山大大帝的文臣武将手中。经过商议,他们最终决定让两位继承人共同继位。大臣们称阿里戴乌斯为腓力三世,称罗克珊娜的孩子为亚历山大四世,然后再以他们二人的名义划分帝国权力。
帝国权力划分情况如下:名将托勒密负责埃及和非洲其他地区。托勒密是埃及法老系统的继承人,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自托勒密一世始,到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1]兵败自杀为止,享国二百七十五年。安提帕特和克拉特拉斯负责管理马其顿王国、希腊和欧洲其他地区。亚历山大大帝驾崩时,克拉特拉斯正奉命赶往马其顿王国。那时,克拉特拉斯身体欠佳,无法继续带兵。幸好亚历山大大帝派了名将波利伯孔协助他。回到马其顿王国后,波利伯孔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非洲的埃及、欧洲的马其顿王国和希腊,马其顿王国还包括亚洲的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区。亚历山大大帝在世时,曾命将领治理这些地区。亚历山大大帝驾崩后,将领们纷纷掌握这些地区的权力。起初,这种划分权力的办法维持了相对平稳的局面。虽然权力划分是以腓力三世的名义进行的,但幕后的实际操纵者是大将佩尔狄卡斯。佩尔狄卡斯凭借权力优势掌握了帝国的军政大权。显然,佩尔狄卡斯的真实目的是夺取政权。为达到目的,他拥护罗克珊娜的儿子登基,打算趁孩子年幼摄政。然而,他的计划遭到其他将领的反对,因为这些将领支持阿里戴乌斯登基。于是,军中形成两大阵营,矛盾愈演愈烈,剑拔弩张的状态久久无法消除,内战一触即发。如果爆发内战,巴比伦必定最先遭殃。最终,内战并未爆发。双方决定各退一步——由阿里戴乌斯和罗克珊娜的儿子共同执政,佩尔狄卡斯继续在巴比伦摄政。当时,罗克珊娜的孩子还没出生。因此,他们仍以腓力三世的名义划分权力。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佩尔狄卡斯的主意。他打算借此机会让反对他的将领远离巴比伦,从而最大限度减轻自己夺权的阻力。
帝国权力划分结束后,帝国内部事务暂时得到解决。接下来佩尔狄卡斯开始考虑借外力扩大自身权力。显然,获取外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缔结婚约。谋士们给佩尔狄卡斯推荐了两名人选:一位是奥林匹娅丝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另一位是安提帕特的女儿尼西娅。两人都能满足佩尔狄卡斯借力的需求。克利奥帕特拉是一个年轻的寡妇,她曾嫁给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她现在住在小亚细亚的萨迪斯。因为克利奥帕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谋士们便强烈建议佩尔狄卡斯娶她。如果佩尔狄卡斯娶了克利奥帕特拉,那么他就能获得奥林匹娅丝和亚历山大家族的支持。佩尔狄卡斯觉得可行,便派人以自己的名义拜访克利奥帕特拉,并送去礼物。奥林匹娅丝和克利奥帕特拉以为事情就这么定了。
谁知安提帕特安排的一场特殊会面扭转了事情的走向。安提帕特直接派人把女儿尼西娅送到佩尔狄卡斯身边。当尼西娅抵达巴比伦时,佩尔狄卡斯的信使已经在去见克利奥帕特拉的路上。尼西娅见到佩尔狄卡斯后,向他详细阐述了与安提帕特结盟的好处。她提到,虽然奥林匹娅丝名号响,但她没有实权。相反,安提帕特不仅统辖着当时世界上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国家,还手握重兵,统领着当时世界上作战最勇猛、纪律最严明的军队。安提帕特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是一名得力干将。这番话让佩尔狄卡斯觉得安提帕特的确比奥林匹娅丝有优势,尼西娅的话彻底说服了佩尔狄卡斯。最终,佩尔狄卡斯娶了尼西娅。奥林匹娅丝本来就特别讨厌安提帕特,现在得知安提帕特竟取代自己与佩尔狄卡斯结盟,更是十分恼怒。
在佩尔狄卡斯定下婚约后,腓力三世的婚事也提上日程。马其顿王室中有一个叫库娜涅的女人。她是先王腓力二世的女儿、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姐姐。库娜涅有个女儿叫欧里狄克。库娜涅打算把女儿欧里狄克嫁给腓力三世,这样她就可以像罗克珊娜和她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得到佩尔狄卡斯的保护。为实现目标,库娜涅带着欧里狄克前往亚洲。其实,对库娜涅和欧里狄克来说,这个计划异常凶险。因为佩尔狄卡斯压根不想让腓力三世娶妻生子,更何况欧里狄克还是马其顿王室成员。得知库娜涅的计划后,佩尔狄卡斯非常气愤,立即派人拦截追杀她们。然而,佩尔狄卡斯没想到自己的做法引起了马其顿王国全军将士的不满。将士们认为自己有义务守护亚历山大家族的每位成员。因此,他们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伤害库娜涅和欧里狄克。面对将士们的强烈抗议,佩尔狄卡斯非常害怕,他立即收回先前的命令。此外,为弥补过错、平息众怒,在欧里狄克抵达巴比伦时,佩尔狄卡斯甚至盛情款待了她,同意她嫁给腓力三世。欧里狄克如愿嫁给腓力三世后,人们的怒气平息了。欧里狄克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佩尔狄卡斯和腓力三世各自缔结婚约之际,欧亚地区的马其顿王国的将领们也在处处较劲。看似平静的朝局之下暗流涌动。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波及伊庇鲁斯,在此就不详述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佩尔狄卡斯丝毫没有放缓夺权的脚步。他一步步地制订计划,企图将整个帝国的权力归为己有。身处马其顿王国的安提帕特也与他多次碰面,密谋夺权大计。划分权力注定要使国家出现地方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最初,这种抗衡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冲突。考虑到女儿尼西娅嫁给了佩尔狄卡斯,安提帕特不愿公开与佩尔狄卡斯对抗。然而,随着矛盾不断升级,佩尔狄卡斯最终决定抛弃尼西娅,迎娶克利奥帕特拉。得知消息后,安提帕特立即决定向佩尔狄卡斯开战。战事分两条战线。佩尔狄卡斯率领一支军队,带腓力三世、欧里狄克、罗克珊娜及她的孩子亚历山大四世,向埃及进发,与托勒密开战。同时,安提帕特和克拉特拉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穿过达达尼尔海峡向小亚细亚进发,准备攻打巴比伦的佩尔狄卡斯。佩尔狄卡斯便派一名杰出的将领率军在小亚细亚迎战安提帕特和克拉特拉斯,自己则在埃及带兵作战。
这场战事给佩尔狄卡斯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而安提帕特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穿过小亚细亚。不幸的是,克拉特拉斯在一次战役中丧生了。虽然克拉特拉斯倒下了,但他率领的部队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自此,战事朝着对佩尔狄卡斯不利的方向发展。在埃及,佩尔狄卡斯的军事行动也非常不顺。大军行至埃及边境时,佩尔狄卡斯突然发现自己的士兵根本无心对抗托勒密。原因是托勒密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将,他心怀正义、聪明能干,一直悉心治理埃及,并且为人谦逊,深得民心。佩尔狄卡斯对将士们的表现非常不满,他懊恼地称他们为“叛徒”,并扬言要狠狠惩罚他们。这让将士们非常气愤。起初将士们只是低声抱怨,后来就开始向佩尔狄卡斯高声抗议:“你又不是我们的国王,凭什么这样飞扬跋扈?你只是辅佐国王而已,竟然这么目中无人,我们才不要听你的。”听到将士们的这番话,佩尔狄卡斯非常惊讶,他没想到军中将士对自己竟如此不满。于是,他赶紧改变说话的口气,不断安抚将士。最终,他勉强重振军纪,率兵进入埃及。
率军横渡尼罗河后,佩尔狄卡斯在一处坚固的堡垒中对托勒密一方发起攻击,而他自己则掩藏在军队后面。虽然佩尔狄卡斯的军队人数多,但士气比较低落。而托勒密的将士非常敬重自己的首领,士气很高,个个斗志昂扬。很快,佩尔狄卡斯损失惨重,败下阵来。于是,他决定率兵撤回尼罗河另一边。将士们到达河岸开始横渡时,发现尼罗河水在慢慢上涨。令人惊讶的是,当大概二分之一的士兵过河后,河水竟涨至腰际,将士们完全无法通过。对此,人们非常困惑,毕竟岸边标记水位的刻度没有发生变化。后来,人们终于意识到,水位反常上涨是因为渡河过程中前行的将士和战马搅起的河底泥沙被河水冲走了,而将士和战马的数量越多,泥沙流失得就越快。最后,军队才渡过一半,河水就已经深到无法徒涉。一半军队在对岸,而自己和剩下的一半军队困在河这边,佩尔狄卡斯陷入两难境地。
佩尔狄卡斯意识到这样的处境非常危险,惊恐万分,绞尽脑汁应对。然而,他思来想去还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为了将军队集结在一处,他下令让尼罗河对岸的将士排除万难渡回河这边。将士们只能照做。然而,在渡河过程中,河水没过许多将士的头,并将他们卷入漩涡冲走。此时,河两岸的鳄鱼更是伺机而动,争相吞食那些死去或濒死的将士。在整个渡河过程中,大概有两千名将士丧生。
尽管评判军事行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战役能否取得成功,但战友们惨死的场面还是再次激怒了众将士。很快,佩尔狄卡斯的军队发生了兵变,军中的将领各自率领大批士兵投靠托勒密,而留下来的将士不是为了保护佩尔狄卡斯,而是为了杀他。为防止佩尔狄卡斯逃跑,将士们派一队战马围在佩尔狄卡斯营帐周围。当将士们冲进营帐时,佩尔狄卡斯已在惊恐与绝望中死去。
托勒密到达佩尔狄卡斯的营地时,受到了众将士的热烈欢迎。全军将士自愿归降。紧接着,托勒密开始安排众将士护送国王及随从回国。将领皮东受命接管佩尔狄卡斯的军队,并负责护送王室成员回国。此时,安提帕特也击败佩尔狄卡斯的军队,成功进入亚洲。人们再次召开会议,重新划分帝国权力。在新的帝国版图中,安提帕特依旧负责管理马其顿王国和希腊,以国王的名义摄政。一切安排妥当后,安提帕特率军护送腓力三世、欧里狄克、罗克珊娜和亚历山大四世及随行人员回国。当时,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已八十多岁。得知安提帕特回国的消息后,马其顿王国的百姓列队欢迎。实际上,人们欢迎安提帕特回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他率领大军东征亚洲凯旋,值得庆贺;二是他把马其顿王室血脉带回;三是他还要继续辅佐两位新王,并以国王的名义摄政。因此,马其顿王国的百姓热烈欢迎安提帕特回国。
注释
[1]即埃及艳后。——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