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汉王,何为以工代赈
三日后,锦衣卫历经千辛万苦,抽丝剥茧,终于将所有涉案之人清查得水落石出,毫无遗漏。这其中,除了那四十三名御史外,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竟还牵扯出了多达上百位地方官员。这一结果,宛如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朝堂。
朱棣闻此消息,怒不可遏,那熊熊怒火仿佛能将苍穹点燃。他那威严的声音响彻宫廷:“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家产尽数抄没,收缴赃款,全部打入大牢,论罪惩处!”首犯左右都御史刘观与吴中二人,更是遭受了剥皮揎草这等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其家族被毫不留情地流放至遥远而艰苦的奴儿干都司。那惨烈的场景,让每一个听闻之人都不寒而栗,也让整个朝廷上下的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
那四十三名涉案御史也未能逃脱严厉的制裁,皆被处以斩刑。他们的家产被无情抄没,全家被流放边疆,且三代以内的子孙不得参加科考。这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严惩举措,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斩断了贪腐的根源,彰显了朱棣整顿朝纲、惩治贪腐的坚定决心和铁血手段。
新任都御史顾佐接到消息后,日夜兼程,匆匆赶回京城。他与蹇义临时为他搭建的草台班子齐心协力,怀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反腐斗争。他们对朝堂的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清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贪腐行为的官员。
他们翻阅堆积如山的卷宗,调查每一笔可疑的账目,询问每一个相关的证人。在那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废寝忘食,全神贯注,只为了追求真相。他们的眼睛布满血丝,身心俱疲,但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那些隐藏在黑暗深处的贪污腐败行为被逐一揭露,那些曾经自以为可以逍遥法外的贪官污吏被一一揪出。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曾经弥漫在朝堂之上的乌烟瘴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清明和公正。正义的阳光终于穿透了黑暗的云层,照耀在这片土地上。
一场惊天大案,至此缓缓落下帷幕。然而,这场风波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它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中不断扩散。
想当年,朱允炆即位称帝之后,针对洪武时期朱元璋所实行的严苛政策的弊端,大力进行改革,推行建文新政。他怀揣着一颗仁慈之心,试图以宽和的政策为百姓带来安宁与福祉。
建文新政实行惠民之风,注重教化百姓,宽刑省狱,减少杀戮,营造出了以仁治天下的全新气象。百姓们在这一时期感受到了久违的宽松和安宁,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田间的农夫辛勤劳作,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市井的商人诚信经营,店铺里充满了热闹的交易声;学童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然而,物极必反。建文帝过度的宽仁,再加上他对文人士大夫的重用,反倒使得文臣气焰嚣张。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被权力和欲望蒙蔽了双眼。
洪武朝被打压到极点的贪腐之风,至此剧烈反弹。原本被严格约束的官员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开始放纵自己的贪婪和私欲。他们不再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而是将个人的荣华富贵置于首位。
待到了永乐朝,贪腐之风更是愈演愈烈,大行其道。官员们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他们相互宴请,在豪华的宴席上挥霍无度,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口腹之欲。珍馐美馔摆满了餐桌,美酒佳酿流淌如河,而这些奢华的背后,却是百姓的血汗和泪水。
他们招妓作乐,在温柔乡中沉沦,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那秦淮河畔的莺歌燕舞,成了他们堕落的温床;那脂粉香气弥漫的花街柳巷,成了他们道德沦丧的见证。
甚至还竞相攀比奢华,比谁的府邸更加富丽堂皇,谁的车马更加华贵,谁的服饰更加精美。他们为了追求表面的虚荣,不惜搜刮民脂民膏,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文人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他们整日沉湎于秦淮河畔,被那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迷惑。夫子庙千百年来积攒的浩然正气,都难以掩盖住十里秦淮那冲天的脂粉味。他们吟诗作对,不是为了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是为了互相吹捧,谋取私利。
国家的利益被忽视,百姓的疾苦被遗忘。农田荒芜,水利失修,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整个朝堂上下弥漫着一股腐朽和堕落的气息,让人痛心疾首。
直到汉王朱高煦挺身而出,勘破刘观这场惊天大案,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这个腐朽的朝堂带来了一线生机。皇帝朱棣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肃清了所有涉案人员,展现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威严。
新任都御史顾佐也毫不手软,接连弹劾数十名贪腐官员,毫不留情,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们胆战心惊。他们的行动犹如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朝堂,让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无处遁形。
在这股强大的反腐风暴之下,永乐朝堂这股贪腐之风,总算是被成功刹住了脚步。然而,此刻最大的功臣朱高煦却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
只因朱棣解决了这桩案子后,以龙体抱恙为由,拍拍屁股就离开了,将监国的重任交给了他这个“大冤种”。监国的责任重大,千头万绪的事务都需要他来处理和决策。
朱高煦每天早早地便坐在书房,面前堆满了亟待处理的奏折和公文。他的眼神专注而疲惫,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在纸上书写着批复和指示。从朝廷的大政方针到地方的民生琐事,从官员的任免考核到边疆的防务安排,每一项都需要他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他要与朝中的大臣们商议国事,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激烈的争论中,他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
监国也就监国吧,毕竟如今财政不再那么紧张,需要朱高煦操心的事情相对较少。在这场贪腐大案中,朝廷抄没的赃款总价值竟然高达三百余万两,这笔巨额财富勉强能够支撑得起户部一段时间的开支了。
但最让朱高煦感到闹心的地方在于,顾佐顾礼卿这个大喷子,不知是何缘由,对他始终怀有深深的敌意。
朱高煦不上朝监国,他喷!朱高煦上朝坐在小板凳上,他喷!朱高煦上朝的时候挖了一下鼻孔,他照样喷!
汉王爷都快无语了,心中暗自叫苦:“你这王八蛋好歹也是老子举荐的,就算是不投桃报李,也不用这样恶心人吧?”
此刻,他正与顾礼卿大眼瞪小眼,两人之间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而夏元吉、金忠等人则在旁边瞧着热闹,强忍着笑意,险些乐出声儿来。他们心中或许在想,这朝堂之上的纷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就是刚正直臣啊,不愧被比作大宋包拯!他们心中或许在想,朝堂之上有这样直言不讳的臣子,也不知是福是祸。
户部有了银子,夏元吉如今也是眉头舒展,精神矍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笑着说道:“汉王殿下,赈灾银已经抵达山东与河南,咱们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先前汉王立下军令状,强行让他夏元吉把仅有的二百万两,拿去赈济灾民,自己则去筹措北伐的粮饷军资。那是一场豪赌,赌上了汉王的声誉和未来。
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都由他这个监国汉王一力承担。那压力如山一般沉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而后便闹出了刘观这场惊天大案,汉王爷也成功抄没赃款三百余万两,这笔意外之财足以支撑皇上明年开春北伐了。
所以此刻,他们确实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然而,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不料,朱高煦听了这话,却是脸色微微一变,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更为深远的问题。
“老夏头,以往朝廷赈灾,都是采取怎样的法子?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和不满。
听了这话,夏元吉先是一愣,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对啊汉王殿下,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啊!有什么问题吗?”夏元吉一脸茫然,不明白汉王为何有此一问。
“嗯,有问题,而且问题大了,你们的思想太保守局限了,做法也太蠢了,自古以来这样做,难道就是正确的吗?”朱高煦没好气地嘲讽了一句,那话语犹如一阵疾风,刮得在场众人心中一惊。
却惹来了大喷子顾佐的怒目而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仿佛随时都会爆发。
眼瞅着这大喷子就想开喷,朱高煦急忙解释道:“想必你们这些老东西都没亲身去过灾区,经历过赈灾吧?”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无奈。
老东西?
你说话也太粗鲁了吧?
一众巨头满脸涨红,怒视着朱高煦。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何曾被人如此称呼过。
顾佐咳嗽了一声,正准备开口反驳,不料朱高煦抢先一步,叹道:“爆发灾荒的时候,灾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直接开棚施粥发放粮食,效果往往极差!”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
“这些灾民大多成了流民,吃饱了的人无所事事,滋生祸端,养成依赖,没吃饱的人则是铤而走险,偷盗抢夺,人心不稳,这也是为何灾区往往劫匪横生,且赈灾不见成效的原因。”朱高煦一口气说完,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
夏元吉捋了捋白须,下意识地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汉王这些话语,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他们都成了灾民了,还能怎么办?
“那汉王殿下有什么高见?”夏元吉望着朱高煦,眼中带着一丝期待。
“高见谈不上,朝廷可以以工代赈嘛,多大点事儿。”朱高煦有些无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以工代赈?这是什么意思?”金忠、顾佐、夏元吉几个人一听,顿时面面相觑,有些发愣。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他们几位可都是饱读诗书的贤臣干吏,不说学富五车,至少也都是博览群书的人。可是这“以工代赈”,他们压根就没听说过,还真是头一次听到。
夏元吉皱着眉头,仔细琢磨了片刻,还是主动问道:“汉王殿下,何为以工代赈?”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以工代赈嘛,就是指爆发灾荒后,在灾区进行灾民救济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发放粮食,还应该想办法将灾民组织起来干活,比如修筑河堤、疏通河道、修建城防、建造新屋舍之类的。”朱高煦耐心地解释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起到了赈灾的作用,百姓也填饱了肚子,二是灾民有工作之后,也会更加安分守己,可以减少不法事情的发生,三是也做了不少民生工作,增强百姓对朝廷的凝聚力,四是可以算作灾区百姓的劳役……”朱高煦一口气念出了以工代赈的好几个优点,说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听得夏元吉等人一愣一愣的,他们陷入了沉思,仔细品味着汉王的这番话。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赈济灾民,都是直接发放粮食。救灾是救灾,劳役是劳役,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项目。
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未想过还有这样互利互惠的新奇法子。
夏元吉思索片刻之后,欣喜地点了点头。
“这倒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灾荒年代,人心思动,朝廷不但给减免他们的赋税劳役,还给他们提供饭食,甚至共同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发展民生!”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赞赏。
“汉王殿下这以工代赈的法子,确实是很是不错!”其他几人接连点头,纷纷认可赞同。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这个新方法的期待和信心。
顾佐有些诧异地看了朱高煦一眼,却是冷声道:“汉王若是想要借此收买人心,生出不该有的心思,臣必定上奏天子弹劾于你,绝不留情!”他的话语依然犀利,毫不留情。
朱高煦:“???”
你娘咧!
收买人心?
你丫有病吧?
汉王瞬间傻眼,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群臣则憋笑不已,看这二位对掐真是有意思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