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们都说勤劳致富,为啥我还没发财?

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奋的奖赏

这是一个社会高度分工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创造自己需要的所有资源,只能通过自己所擅长的工作,提供社会需要的资源,然后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

你想要拥有资源,你就必须贡献资源,而且是要贡献这个社会需要的资源。你贡献的资源越急需,你能换来的资源就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都是一天工作8个小时,程序员年薪能过百万,而保洁阿姨一年只能拿到几万块钱。

因为,程序员为社会贡献的,是网络时代急需的编码技术,能提供这类贡献的人,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而保洁阿姨提供的清洁服务,并不是那么稀缺的资源和技能,能换到的金钱自然就少。

为什么为社会贡献资源就能获得财富呢?因为当你为社会贡献的多,特别是超过了你从社会里占用的资源,这个盈余,就是社会对你的亏欠。社会给你打个“欠条”,凭着这个“欠条”,你就可以在将来从社会里获得等价的资源。这个“欠条理论”是我最近听樊登老师授课时学到的,他对此还做了比较详尽的解释。

这个“欠条”就是财富,不管是你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还是你买的房子、珠宝等资产,都是你拥有社会资源的见证。它衡量的是你对社会贡献的多寡。你可以凭着这个“欠条”,从社会里换得你想要的资源。

就如同前文所说,我们本质上追求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对资源的占有。

金钱能换来资源,所以我们希望获得更多钱。但是不要本末倒置了,没有资源的话,钱不过只是一个数字、一张纸罢了。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钱,就要考虑如何为社会贡献更急需、更有价值的资源。

勤劳,是为这个世界贡献资源的方式之一,但是勤劳的人多了,劳动力这一资源的重要性也就变低了。

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

什么叫“人口红利”呢?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低成本优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大部分人,也通过“人口红利”,使自己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再像先辈们那么辛苦,我们不但能吃饱饭了,物质差距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巨大,富人开宾利,普通人至少能开吉利……

但是“人口红利”的背后,是劳动力多、劳动回报率比较低的现实,这也造成了老龄化过程中“未富先老”的情况。

我们都说勤劳致富,与懒惰相比,勤劳确实能够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惬意的生活。但勤劳与努力,只是跟致富有关联,而不是因果。勤劳未必能致富,努力也未必有收益。

勤奋,需要找到值得你勤奋的赛道,让自己的勤奋不仅能换来回报,还能换来未来的可能性。当勤奋的投入没有对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产生积累时,就进入了瓶颈期,这时所有的勤奋都非常低效,往往变成了单纯消耗自己以换取薪水的行为。

而且,勤劳能够直接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是有限的,因为勤劳是对资源的消耗,随着年龄的增加,人能付出的体力劳动是越来越少的。而脑力劳动,由于每一次实践都能带来经验的累积,却能实现效率的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工作越老收入越低,而有些工作越老越吃香。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想要实现资源长期持久的回报,唯一的方式,就是努力去提供那些可以实现资源累积而不是消耗,同时又是这个社会更急需、更有价值的资源和服务。

实际上,不管我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个逻辑,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个逻辑里运转了。我们考大学都想要选一个好专业,正是希望获得这个社会更稀缺的技能;我们毕业之后想进大厂工作,是想要在这个社会中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持续学习,也是为了不断增加自己的技能储备,让自己的价值可以重复使用并提升,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

有一部纪录片叫《隐姓亿万富翁》(Undercover Billionaire),讲的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葛伦·史登斯参加了一场为期3个月的豪赌:他将到一个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的陌生城市,从零开始创立一家价值百万的公司。如果挑战失败,他将拿出百万美元分给在创业过程中帮助他的人。而出发之前,他只有一辆破卡车和100美元的启动资金。

这个挑战成功了吗?与很多励志片不同,这个挑战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但是他在90天内所创造的企业,估值已经达到77万美元了。

为什么他能够在90天内从无到有创造一家估值达77万美元的企业呢?史登斯在结语中说:“永远不要将付出的努力和产生的结果混淆,只有当努力带来进步时,才能赋予其真正的意义。”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纪录片,通过他一百美元起步创业所经历的一切,你一定可以发现,史登斯成为亿万富翁绝对不是偶然。他对于财富的认知、坚持和努力,印证了一个道理: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奋的奖赏。只要掌握了认知的优势,哪怕你破产了资产归零,也一定能东山再起。

认知是什么呢?认知是你对世界的理解,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没有足够的认知,就无法看到更多机会,做出更好的决策。因此,想要赚到更多的钱,关键在于提升认知。

怎样才能提高认知呢?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思考、实践等方式实现,你的知识储备越多,思考越多越全面,能看到的事情就越全面,做出的判断也越准确。

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持续学习,并不能保证你大富大贵,但这是最快了解世界多样性、复杂性,并且成本最低的方法,它能提高你的下限。你没想通的问题,肯定已经有人系统性地想过并在书籍中表述出来了。

持续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学习,与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格不入。那些固执守旧的人,未必一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因为终生学习太难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越来越难。

除了体力和脑力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我们的阅历、能力的提升和成熟,学习新知识需要打破的成见也累积得越来越多。当学习意味着需要对自己几十年来成形的三观进行颠覆、重组时,这已经不是一个增长知识那么简单的问题了。

特别是,学了越多知识的人,越容易陷入一种“知识的幻觉”(illusion of knowledge),也就是对于新生的事物,往往在简单了解之后,就利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快速得出一个表面的结论,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一种叫作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认知偏差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但他们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认知水平,无法接受与自己观点有异的正确结论。

所以霍金认为:“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知识的幻觉。”(The greatest enemy of knowledge is not ignorance, it is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

大家都说,长大后没有小时候学东西那么快了。为什么?因为知识的金字塔里,最底下的几层总是最容易搭建的,越高则越难。当我们以成年人的思维,想要为自己已经搭建完成的知识金字塔再放几块砖进去,是何等之难?唯有抽取几块固有的砖,才能替换新的进去。这种知识的更新无异于伤筋动骨,当然难了。

普通人吸收新知识的黄金十年是20—30岁。在这个黄金十年里,我们不仅要完成事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还要奠定一生的价值观和认知世界的基础。

所以,在这个年纪的人,一定要从事能够让自己知识成长、经验丰富、能力增强、人脉丰实的工作,而不是依靠体力换取报酬的工作。你在最好的年纪去出售自己的体力换取报酬,那么等你到了中年,体力不及年轻人的时候,你该如何自处?

知名的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有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本书从制度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问题,他还提到自己曾对女儿说过的一句话:年轻时期重点配置人力资本、学习知识、积累技能,中年时期重点把人力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到50岁后就主要靠金融资本的投资回报生活。

2024年4月,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在接受专访时,提出了对年轻人的建议:学习一两种非常基本的技能,这样你就能从其他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前10%的人。你必须能够告诉别人,我是某件事的专家,这就是你获得尊重的方式。

举个例子,同样是高中毕业出来养家糊口,你可以去开网约车,送外卖,但你也可以去药店从营业员干起,一边做事,一边学习,争取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然后争取去做店长。假以时日,你在医药知识领域就有一席之地,而不必风里来雨里去,拎着箱子满街跑了。

没有个人资本积累的工作,往往门槛很低,干不长久。所以,学习在我们一生当中都是必要的。学习带来的变化是缓慢的,但是成效却是深入到意念之中的。当你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始终保持对知识开放、谦逊的心态,世界也才会在你眼前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