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育出“激励经济学”的自负与领导力
作为领导者应具有接受重要批评的态度
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贝克尔先生,生前喜欢在波士顿郊外的科德角的别墅中度过夏天。我有幸获准能够直接对贝克尔先生进行采访。于是,我搭乘一架螺旋桨飞机从波士顿飞抵科德角,先是利用空余时间坐上观光巴士参观了当地的历史遗迹,之后乘坐出租车前往贝克尔教授位于山腰的别墅。他那座白色的别墅洒满了落日余晖,餐桌上摆放着几份美国经济报纸《华尔街日报》。在家人陪伴下,贝克尔先生轻松愉快地开始了同我的谈话。我先请教了他有关领导力培养的方法。
“培育自身的领导力需要观察卓越的领导者,以他们为榜样。在商学院,我认为他们的领导力培育方法并非那么有效,或者更确切地说,仅仅通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领导者应该让自己习惯从别人那里接受面对面的批评。无论对方的年龄或地位如何,都应该平等地进行意见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获得‘超越固有思维的能力’(think outside the box)。
“你的‘盒子’中充满了以前的做事方式和经验。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我们能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思维方式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是培养具有创造性领导力的关键。”
贝克尔先生所强调的“接受批评的态度”也是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的一个传统。这一点是我想在这里特别指出的。在第二章中出现的同样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理查德·塞勒教授,也是在理解、吸收贝克尔教授思想本质的基础之上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我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在尊重言论自由方面是一所具有领导力的学府。在这一点上,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因无法忍受他人言论而生气的人,可能不适合来我们这所学校任教。当然,我们不允许种族歧视或侮辱性言论出现。但是,如果有人认为我的某个政策观点是错误的,他应该有权自由表达。你也可以向我提出不同意见。”(详见第二章。)
在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先生自己就是一位卓越的领导者,成为同事和后辈研究者们的榜样。
“在经济学领域,数学的方法和技能确实可以在大学期间学到。然而,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身边有优秀的研究者相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你可以通过观察优秀研究者的日常活动来学习他们的方式方法。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领导力的培养。在优秀领导者身边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培养思考能力的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实际上,贝克尔先生的门下有很多日本弟子,他也曾访问过日本的大学,还举办过讲座。他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对日本社会问题的关切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情感之深都超出了我的意料。正因如此,贝克尔先生对日本的评价显得尤为鞭辟入里。
“我曾在日本的大学进行过为期六周的讲座。日本的初等教育在世界上受到高度评价,但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并不能说是被充分认可的。日本的中学和高中的实力的确都非常强大,但到了大学阶段,虽然确实也有一些非常出色的大学,但整体上还达不到称得上是‘大学’的水准。我认为这是由两个日本传统所导致的。
“首先,日本的大学生不像美国的大学生那样刻苦努力。虽然他们也会为了进入一所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但一旦进入大学,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这是需要改变的。
“其次,日本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很少让老师与学生进行意见的交锋,也不鼓励进行批判。而美国的学生则完全不同,他们总是喜欢向老师发难。有时,甚至连我都觉得做得可能有些过头了。
“有了批评,老师就会做出反应。好的老师会接受批评,如果有错误,会承认错误,并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互动是必要的。在保持礼貌的前提下,年轻人应该大胆批评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
这是贝克尔先生2008年接受采访时的观点,相较于他来日授课时,我相信现今的大学生应是更加用功学习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权威的批判”似乎还没有达到贝克尔先生所期待的高度。
“根据我的经验,迄今为止,在芝加哥大学遇到过的许多日本学生似乎并未在日本接受过相关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当然,这只是一个有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可能会慢慢掌握窍门,逐渐适应,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至少在刚刚入学时,他们对应该如何做似乎是一头雾水。
“即使是非常出色的日本学生,似乎也需要一些时间来理解真正的自主思考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优劣的问题,只是日本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一旦适应了,他们肯定能够做得很好。
“培养思考能力的素质教育在经济增长中至关重要。这不仅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而且相关研究还证明了教育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这个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世界,受过教育的人更能灵活地运用新技术。
“创造新技术的人也是受过教育的人。而且,受过教育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更富有灵活性。”
日本经验为理论形成提供了启示
这是贝克尔先生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事实上,贝克尔先生很早就对日本经济的迅猛增长产生了极大兴趣,在构建人力资本理论时,他也从日本的发展中获得了许多启发。阐述人力资本理论的著作《人力资本》的第一、第二版被译成日文《人力资本论: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佐野阳子译,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出版。在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贝克尔先生向日本读者这样写道:
“日本能够成为本书所提出的各种原理的完美实验场,这一点让我感到格外高兴。日本虽然没有铁矿石,但其钢铁产量却是世界第三,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二;虽然没有油田,却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尽管缺乏铜、银、金、煤矿,但在工业产出上却排名世界第二。虽然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与加利福尼亚州差不多),且多山,就业人口中仅有12%的人从事农业,却能养活一亿多的庞大人口。
“从日本,也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我们还能否继续相信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呢?我们是否还能够继续忽视日本、荷兰这样文化和地理相异的国家所拥有的共同基础资源——高技能、高素质的人口呢?本书所希望传递的核心思想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要有积极的意愿,愿意对教育、职业培训、公众健康等人力资本领域进行投资的话,在不搞乱经济体制的前提下,都能够实现最终的成功。”[11]
随着老龄化加剧,对人的投资变得越发重要
在采访中,贝克尔先生还对早已被预测的日本少子老龄化和人口减少进行了深入的洞察。
“在日本,人口的减少是一个对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的严重问题。由于日本目前出生率极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未来30年内日本的人口将会急剧下降。许多创新都是由年轻人实现的。不管是对日本而言,还是对其他国家来说,年轻人口的减少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然,这一挑战对于日本而言尤为棘手。因此,企业在制订规划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入手。
“首先,是否有必要考虑将引入外国人或移民作为补充劳动力的一种途径。移民问题不仅是一个古老的难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了解到在日本,对此存在很多反对意见。在欧洲,移民也是一大问题。比如德国,尽管它曾经对移民持保守态度,但现在也成功地吸纳了大量移民。
“德国和日本一样,曾经是一个对移民持怀疑态度的社会。然而,二战后,德国开始接纳移民。虽然一开始德国人可能有些抵触,甚至现在或许仍有些不满,但无论如何,他们事实上已经接纳了许多来自波兰、土耳其的移民。这些移民都为德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在移民问题上权衡利弊,找到社会的平衡点。如果日本政府认真考虑接纳移民,德国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在日本,关于移民问题的讨论过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随着劳动力短缺的现实不断加剧,事实上,日本已经实质性地接纳了大量来自海外的劳动者,这有点儿类似于“移民”的情况。我们应该珍视这些特意选择来到日本谋生的移民,将他们看作宝贵的人力资本。
接纳海外劳动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德国曾因移民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令人记忆犹新。用贝克尔先生的话说,这是“虽然心里不愿,但最终还是接受了”的结果。且与此同时,德国也确实从中获益匪浅。因此,移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复杂话题。
然而,与移民相比,最近日本正在努力的方向似乎更偏向于重新培训老年人上岗就业。而且相对于移民来说,公众对政府这一努力的反感似乎较少,更容易接受。或许我们也可以听听贝克尔先生的看法。
“另一个问题是,在确定员工年满60岁以后仍会选择继续工作的前提之下,公司必须对他们进行‘投资’。通过对年长员工的再培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员工能够一直工作到70岁,而不是在60岁就退休。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长时间工作已经不再是件罕见事。与过去相比,现代的老年人在进行创新性工作方面具有很高的能力。”
根据贝克尔先生的理论,人力资本也存在“减耗”的现象。这种减耗程度可以用数值进行量化,并且这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那么,对那些长时间未更新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明显减耗且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老年劳动者,重新进行投资以积累新的资本是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呢?
“的确,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的折旧’也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随着年龄增大,生产力的下降是很现实的。对于这一点,以科学的、前沿的方式对老员工进行再培训可能是一种解决之道。比如说,可以对年长员工进行前沿技术的分享、培训。
“例如,可以让他们学习使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新技术。对于老年人而言,系统的培训计划是必要的。
“许多年长者渴望接受再培训,他们也希望能够掌握最新的技能。未来,通用的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可能会更加普遍,我们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老年员工可能会成为裁员的对象。但是,由于近年雇用年轻人变得更加困难,企业也开始考虑保留年长员工,因为这样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的确,年轻劳动者的人工成本较低,但同时,生产力水平也较低。通过对年长员工进行培训,随着其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向其支付更高的人工成本也是划算的。
“有一句俗语说,年纪大了脑袋就僵化了。的确,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变化的适应可能变得更加困难,但学习的大门永远敞开。我个人也是如此,学习使用互联网是在相当年长之后的事情了。15年前(1993年)我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WEF)提出了“再培训革命”。为了适应接下来的数字时代,对人才进行再培训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了贝克尔先生的回答中。实际上,贝克尔先生在1976年的《人力资本》日文版中就表达了以下观点。
“从最终收入层面来看,无论是早先的学校教育,还是后来的职场培训,其效果差异不大。以上都可以看作在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此类培训行为都对被培训者的最终收入产生了相似的影响。人力资本的总投资额及其投资回报率是可以基于某些适当的假设来进行估算的。”[12]
贝克尔先生之所以早早就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世界的变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并且他还亲身经历了这一变革的过程。
“世界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记住,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学习新事物。人力资本不仅仅是成本,更是一种收益。如果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就应该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样一来,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与积极性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