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汉文佛经文体学研究
汉文佛经指汉译佛经、中土僧俗的佛教著述和以宣扬佛教思想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在这三类文献当中,汉译佛经是主体。汉译佛经仅指翻译的佛经,月支僧人支娄迦谶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翻译的《阿閦佛国经》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有纪年的译经。译经活动大致持续了一千年的时间,直到宋代中期才算基本结束[22]。据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的统计,流传至今的译经有1482部,总计约5702卷[23]。
朱庆之指出,“汉译佛经语言是一种与当时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有一定距离,并令当时的读者有些陌生和不习惯的语言。”[24]译经语言具有以下文体特征。其一,散韵并行的体制。译经中习见散文和偈颂交替使用、散文连写而偈颂分句提行,这是对佛经原典的模仿。[25]其二,数量不菲的双音词。大量的研究表明,较之同期的中土文献,译经词汇的双音化程度更高。究其原因,一是口语的反映[26],二是佛经四字格特殊文体的需要[27],三是受到原典词汇结构上的影响。其三,强烈的口语化色彩。译经呈现出一种半文半白的体裁特征,即在文言的基础上,夹杂了大量口语或方言的表达成分。[28]由于译者的汉语水平有限,难以区分口语词汇和书面词汇,所以有大量口语词进入了译文。[29]其四,独特的语法句式。一是多用中土文献中未见或罕见的被动句,如不用“为”的“RA所/所见V”等句式;二是特殊的“於/于”[30]和“而”[31],比如“尔时世尊,而说偈曰……”(魏译《大无量寿经》下),这里的“而”应作“乃”,但却多用“而”;三是用系动词“是”构成的判断句;四是表示完成态的“已”;五是表示代词复数形式的“等”“曹”等;[32]六是表示否定的副词“非”的句中位置[33],如“二乘非所测”(魏译《大无量寿经》下)的正规说法应是“非二乘所测”。其五,非汉语感觉的句式。由于大多数句子多半按照原典逐字逐句翻译,不少句子的结构仍保留着原典的痕迹,如讲经说法的头一句“如是我闻”[34]、常见的开场白“一时……与……俱”[3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