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安全管理是对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是一种动态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同时,又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安全组织管理、场地与设施管理、行为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具体的管理与控制。为有效将生产因素的状态控制好,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坚持六项基本管理原则;必须掌握安全管理的性质、任务、知识;必须掌握控制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一、五种关系
1.安全与危险并存的关系
安全与危险在同一事物的运动中是相互对立、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因为有危险,才要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止危险。安全与危险并非是等量并存、平静相处。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安全与危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斗争,事物的状态将向斗争的胜方倾斜。可见,在事物的运动中,没有绝对的安全或危险。
保持生产的安全状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预防为主,危险因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客观存在于事物运动之中,自然是可知的,也是可控的。
2.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关系
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生产中人、物、环境都处于危险状态,则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安全是生产的客观要求,如果生产完全停止,安全也就失去意义。就生产的目的来说,组织好安全生产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最大的负责。
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3.安全与质量的包含关系
从广义上看,质量包含安全工作质量,安全概念也包含着质量,两者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两个第一并不矛盾。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因素的角度提出的,而质量第一则是从关心产品成果的角度强调的。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生产过程不论丢掉安全或质量的哪一个,都要陷于失控状态。
4.安全与速度互保的关系
生产的蛮干、乱干,在侥幸中求快,缺乏真实与可靠,一旦酿成不幸,非但无速度可言,反而会延误时间。速度应以安全为保障,安全就是速度。我们应追求安全加速度,竭力避免安全减速度。
安全与速度成正比例关系。一味强调速度,置安全于不顾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当速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暂时减缓速度,保证安全才能使劳动更有效,也就保证了生产速度。
5.安全与效益的兼顾关系
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定会改善劳动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焕发劳动热情,带来经济效益,足以使原来的投入得以补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与效益完全是一致的,安全促进了效益的增长。
在安全管理中,投入要适度、适当,精打细算,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又要经济合理,还要考虑力所能及。单纯为了省钱而忽视安全生产,或单纯追求不惜资金的盲目高标准,都是不可取的。
二、六项原则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方面,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完全的统一。
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中,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共同管理的基础。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企业中各有关专职机构,都应该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的要求负责。”
管生产同时管安全,不仅是对各级领导人员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同时,也向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明确了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责任。由此可见,一切与生产有关的机构、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并在管理中承担责任。认为安全管理只是安全部门的事,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建立,管理责任的落实,体现了管生产同时管安全。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
安全管理的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或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没有明确目的的安全管理是一种盲目行为。盲目的安全管理,充其量只能算作花架子,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意义上,盲目的安全管理,只能纵容威胁人的安全与健康的状态,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或转化。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坚持“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进行安全管理不是处理事故,而是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对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与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抓住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坚决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4.坚持“五全”动态管理
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当然,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
安全管理涉及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安全管理。
只抓住一时一事、一点一滴,简单草率、一阵风式的安全管理,是走过场、形式主义,不是我们提倡的安全管理作风。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
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避免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必须看作是动态的安全管理的重点。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运动轨迹与物的不安全状态运动轨迹的交叉。从事故发生的原理,也说明了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应该当作安全管理重点,而不能把约束当作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因为约束缺乏带有强制性的手段。
6.在管理中发展、提高
安全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其意味着管理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消除新的危险因素。然而更为需要的是不间断摸索新的规律,总结管理、控制的办法与经验,指导新的变化后的管理,从而使安全管理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安全管理的内容、知识
1.性质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安全为目的,发挥有关安全工作的方针、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信息,为达到预定的安全防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内容
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职业健康管理。
3.知识
企业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
① 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
② 企业安全管理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等。
四、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施工现场作业是人、物、环境的直接交叉点,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人,随时受到自身行为和危险状态的威胁和伤害。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0%以上。人的行为是可控又是难控的,人员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对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如何保证作业过程的合理与规范。由于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控制的,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从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激励人的安全行为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着手。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安全要求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准则。切实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所伤害,保护别人不被伤害。实现“三无”的目标,即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
2.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1)安全生产中,由于物的能量意外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也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消除设备(包括机械、设备、装置、工具、物料等)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系统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
(2)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是建立在以物为中心的事故预防技术的理念之上,强调先进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生产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保持物的良好状态和技术性能,对预防和消除事故、保障安全生产有现实意义。
(3)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装置是在设备性能结构中保证人机系统安全的装置,而给主体设备设置的各种附加装置,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和在可能出现的危险状态下保护人身安全的安全技术措施,如隔离防护装置、联锁防护装置、超限保险装置、制动安全装置、监测控制与警示装置、防触电安全装置、保险装置等。
(4)加强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设备的最终因素是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可通过技术手段和通过人的管理加以改善。设备的安全管理贯穿于整个设备的选择购置、安装调试、操作运行、维修停用等过程。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设备档案,按规定及时报废;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改善作业环境
(1)加强文明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护劳动者的重要体现。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是相辅相成的,安全生产不仅要保护生产现场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管理,在任何时间和条件下生产,都必须给操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作业场所,彻底改变脏、乱、差的面貌。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会影响人的工作情绪。另外,作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产企业的形象。
(2)切实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生产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如何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有序与无毒无害,给作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分析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各种事故隐患,努力提高生产作业人员的工作和生产条件,切实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企业的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3)在危险部位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根据生产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生产现场,在危险部位有针对性地设置、悬挂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保证生产现场安全、整洁、有序;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指定专人对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管理。
4.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1)全员安全管理模式。生产活动是在特定空间进行人、财、物的组合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现场,需要大量有着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工作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单纯的安全专业人员的岗位安全管理为全员参加的体系安全管理;变单纯的安全管理为安全管理与进度、工序穿插,与生产方法紧密结合的综合管理;变以点为主的间断、静止的管理为线面结合、连续、动态的管理;变并行的安全与生产两条线为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安全生产一条线。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生产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在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增强企业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应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生产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才能上岗,所有新员工或从事新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即公司、车间、班组安全教育。
(4)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落实安全生产的组织保证体系,对生产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所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查等。把好安全生产“六关”,即措施关、交底关、教育关、防护关、检查关、改进关。对查出的隐患要做到“五定”,即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5)应急管理措施。对生产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过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生产中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根据生产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结合生产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储备应急物资,布置应急设备;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