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李纨·到头谁似一盆兰(1)枉与他人做笑谈
兰花在古代文化中一贯被视为花中君子。
孔子就喜爱兰花,称兰花有“王者之香”。兰花的寓意可以用《孔子家语》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花多生于幽暗偏僻之处,不因为无人欣赏就不绽放,君子也应像兰花一样,困顿之中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李纨图谶上画了一盆茂兰,小说中,茂兰是指贾兰,在真实历史上,李纨判词中的兰花有什么隐喻呢?
兰花显然是东林党最合适的喻象。
兰花代表君子,这个观念本就源自孔子,而东林党是一群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理念的儒生群体。
东林党总以“清流”自居,程朱理学的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将“三纲五常”树立为社会最高道德规范。
东林党人继承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并常以儒家伦理的卫道士自居,东林党至少在表面上维持着对自身极高的道德要求,正符合兰花高洁的喻象。
东林党历史上也确实出了一批“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名士,如惨遭魏忠贤迫害的杨琏,困守扬州城殉节的史可法,困守桂林殉节的瞿式耜等等。
然而《红楼梦》提及兰花时多与负面喻象联系在一起。
第二十一回中,一个丫鬟叫“蕙香”(蕙就是兰花,第六十二回香菱说:“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宝玉听见这名字后就特别讨厌,说:“正经该叫‘晦气’罢了”。又说:“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再如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将晴雯撵出贾府后,宝玉说:“(晴雯)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
再如第八十回,香菱和夏金桂讨论菱花香气时,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脂批在此处说金桂提兰花是“自高身价”,也就是说恶人夏金桂自比于兰花。
还有李纨的图谶上画了一盆茂兰,判词中言“到头谁似一盆兰”,但判词的结尾却给了一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语。
总之,《红楼梦》作者似乎并不赞赏兰花,提及兰花时每每与负面喻象联系在一起,细细体会这几个例子,并不是说兰花不好,而是说作为高洁的象征,兰花总是被人滥用、作践。
《红楼梦》作者对兰花报以轻视态度,大概因为东林党中要么不乏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要么多是只重名节、却无框扶社稷雄才的愚忠之臣。李纨所影射的,正是南明时期东林党的两个代表人物:钱谦益、瞿式耜。
李纨影射钱谦益,最明显的线索就是李纨的判词:“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如冰水好”应该是“水好如冰”的倒装,在清初语境中,“水冷”“水寒”有个著名典故,说的是东林党领袖、礼部尚书钱谦益在南京带头向清军献城投降。清军兵临南京城下时,他的宠妾、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曾劝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下水试了试,说“水太冷”就放弃了,柳如是愤而跳水被钱谦益拦了回来。
“空相妒”言钱谦益罔为文人士子们仰慕的偶像,却如此无气节,“相妒”在古代诗词中多有“令人羡慕”的意思。“枉与他人作笑谈”便是指“水太冷”的典故。钱谦益还有个“头太痒”的典故也沦为后人笑谈,说的是钱谦益某日说头太痒,要出去篦一篦,回来时已经剃成满人的金钱鼠尾发式。
李纨影射钱谦益的另一条线索是大观园群芳们成立诗社,李纨被推为诗社社长。钱谦益正是明末清初公认的诗坛盟主。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有个细节值得留意,贾母将薛宝琴送去给李纨照管,但是这个安排明显不合理。原文是:
因宝钗处有湘云香菱;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
薛宝琴与李纨不沾亲不带故,却是薛宝钗的堂妹,按理应该与宝钗一起住才对。作者的解释是“宝钗处有湘云香菱”,但李纨处也住着李绮、李纹呀?作者又解释李婶、李绮、李纹偶尔来住三五日。李婶母女来住三五日的时候,难道就不挤了吗?
作者花了若干曲笔,无非为了突出薛宝琴与李纨住在一起并不合理,蹊跷处必有考证——这是用李纨照管薛宝琴隐喻钱谦益与郑成功的师生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薛宝琴影射郑成功。郑成功年少在南京时,曾在国子监师从钱谦益学习,二者是师生关系,郑成功的字“大木”就是钱谦益所赐。大概二人有师徒之谊,《红楼梦》专门安排了一个“将宝琴送与他(李纨)去照管”的闲笔。
钱谦益降清后,赴北京任礼部右侍郎,修撰《明史》,次年称疾辞官。他降清的经历常为后人不齿,但他后来在抗清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钱谦益回到老家常熟后,借助其影响力及桃李满天下的优势,暗中联络各方抗清力量,积极策反降清将领、为抗清武装提供资金和情报。据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分析,钱谦益曾经牵头策划了一场发动浙东义军、西南孙可望军两方力量,会师长江的重大战略行动。1654年张名振三入长江之举,实际就是为了接应计划中东来的孙可望军,如果这个战略计划成功,便可以一举收复南京,夺回长江以南地区。但这次行动由于孙可望政权内部相互掣肘未能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钱谦益应与《红楼梦》成书应有莫大关联,贾宝玉居住的地方叫“绛云轩”,钱谦益自号“绛云老人”,他的藏书楼称“绛云楼”。《红楼梦》中很多独特的喻象,唯有在钱谦益的诗作中出现。如将春季划分为“元春”(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称元春)和“三春“,唯见于钱谦益的诗句“今年元夜两冰轮,料理三春作四春”,三春时节伤花的喻象,见于钱谦益的诗句“孤花自缀三春后,病树犹居万木前”,另外用“冰山”喻魏忠贤、用“天崩地坼”喻朱明灭亡,也都见于钱谦益的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