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围绕着现阶段优秀传统继承发扬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传播内容、渠道、途径、方式的创新入手,多维度地展开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内容、借鉴新方式、开辟新渠道的历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全面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看到,依靠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不断创新既是历史的规律,也是新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鉴于本课题是对社会实践问题的对策研究,总体的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总的研究思路和写作结构层次是:

(1)社会现实研究。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与文化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梳理,找出问题症结。

(2)重点问题分析。在多重的对比中——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外文化发展的对比、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对比中——开拓思路,从而发现规律。

(3)政策措施研究。在前二者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搞清楚怎样充分利用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优势,将其转化为实践的优势、现实的优势,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思路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增强对策策略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使用了文化历史研究、文化学者个体描述、儒学文化圈成功案例剖析、欧美传统文化保护措施介绍、当代传统文化浪潮分析,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多维度综合定位,结合对具体案例的深入解剖、对文化人物成长要点总结、对不同文化圈传承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做法的概括,在对比中归纳总结,揭示文化传承传播的规律,分析新挑战带来的新机遇,寻找新渠道、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创新解决新问题。

(三)主要内容

立足现实,发掘优势资源,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传承与传播的最佳途径以及方式、方法。

本课题主体共分为10个部分,分别以10个章节来论述。

第一章《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及其成因》。主要是说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具体分为六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明确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从理论上界定清楚到底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课题的讨论才有基础。这个定义非常重要,只有明确地确认了讨论主体,讨论才能确保在同一层面上,关于传承与传播的研究才有根基。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成因进行分析。从内因和外因、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内因看,教育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影响都缺乏传统文化的养分;从外因看,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从表层原因看,国家实力的衰弱导致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决策忽视;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看,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缺陷以及他者思想在中国的结构性内化。第三部分,讨论了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我们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为市场经济提供文化价值观念支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资源之一。第四部分,强调了传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第五部分,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关系。第六部分,指明了中国在发展特殊历史关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清晰是展开研究的基本前提。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涵盖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所以这方面的论述尽管非常多,但是历来都是角度不同,各有偏重,很难全面总结。有的强调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成果”;有的强调“检验”,认为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才能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强调其“特性”,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科学性和进步性的传统才是优秀传统;也有的从“核心本质”内容上来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基本观点。在具体内容上有的认为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成三大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类型包括所有以物质形式出现的传统文化,例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等;精神文化类型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文化类型包括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实践、行为方式等。中华传统文化既以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形式存在和延续,又以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和延续。[4]《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总结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本课题按照自己的论述逻辑,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第一部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首先从概念上进行理论探讨,指出其基本特征,阐述了其作用和地位,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和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是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根基和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依和精神依托,是中华民族无法替代的底色、无比深厚的底蕴和无比强大的底气。第二部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包括天人关系、人文精神、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国家关系、忧患意识、民本思想等内容。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全面阐释。

第三章《历史上,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特点、途径》。这一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体系架构。第二部分是以元代为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内容以及渠道、方式、方法创新。第三部分对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成功范例及其规律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以陶渊明的元代影响为例,说明时代文化的繁荣,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创新。

第四章《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成功的传承传播经验》。这一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旨在说明其广泛传播海外的文化特性和历史根由。第二部分谈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介绍了其具体做法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且效果显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运动,有顶层设计和完备的组织结构以及行动纲领,很有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谈儒学为主的东方文化在日本和韩国的保留和传播。第五部分从立法保护的角度,介绍西方国家对本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结尾总结归纳为12条规律。

第五章《传统文化历史性失落及当代传播三次创新》。这一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来的境遇。第二部分回顾总结了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气象。这是整个课题的核心部分,首次全面介绍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三次高潮”,探讨了其发生的社会、科技、文化根源。比较了三次高潮之间的异同。第三部分通过前边具体实例分析,得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传承与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论点,并进行了具体阐释。

第六章《历史之北京——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这一章的第一部分谈北京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指出北京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第二部分,谈北京传统文化特色,包括文化多元、城市文化层次丰富以及历来名家辈出,各方面的文化人才会聚等内容。第三部分回顾并总结北京传统文化优势的历史积累,以元明清为重点。

第七章《当今北京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第一部分从首都地位、城市定位、文化实力几个方面论证了北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引领者。第二部分从法治环境、人才优势、文化产品生产、品质优势以及首都吸纳优势、辐射优势、创新优势具体分析了北京文化政策与文化环境优势。第三部分认为北京发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还有极大现实空间,并进行了分析论证。

第八章《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存在的问题。第一,内容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借鉴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六,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必由之路》。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认为创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第二,认为创新是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必然和需要;第三,认为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需要;第四,认为创新是顺应世界新的文化消费潮流的需要;第五,强调创新而不舍旧;第六,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的基本思路。

第十章《建言献策》。这一章是对整个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全面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进程的思路。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规划,包括这样做的意义以及顶层设计、机构设置、建立完整架构等具体要求;第二,成败的关键在于获得民众高度认同与广泛参与;第三,认为解读和阐释内容依然是传承与传播基础;第四,认为重点是要构建完善的传承新渠道;第五,目标的实现需要传承与传播手段创新;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必须从青少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