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文学史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后小序

程光炜

最近两三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重返八十年代”博士生工作坊的工作,逐渐转向文学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方面,这是从诸多论文中选辑的部分文章。

每学期结束,我会同参与工作坊的博士生们讨论、拟定下学期的研究题目。博士生写出文章初稿后,会发给我先看,我简单提点修改意见。待大家在课堂上宣读,旁听者对文章选题、切入角度、材料的选用及分析,以及思路展开的逻辑和路径,甚至文字是否简洁准确等提出异议后,作者再回去修改、补充,有的可能要做较大的调整改动。这种工作,不胜其烦,消耗了我平时大量的精力,也经常打断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等到修改后的文章基本没问题之后,我再推荐到自己主持的杂志专栏发表;有些大家都不太满意的文章,则断然放弃,估计同学们的文档里,大概都有一些这样的废稿吧。

本著作涉及80年代文学史料的几个面向:一是作家与时代思潮及文坛的关系;二是一部作品从构思、准备到创作修改的过程的研究;三是作者的家世、生平等资料。以前的相关研究,对作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可能只是热情的描述,鲜有利用史料做具体分析的例子,也不太注意一部作品并非顺利的诞生过程,在此期间,作者的生活状态、写作情景到底怎样,也不见得有人会关心。关于当代小说家的家世和生平,则研究更少。这些,都影响到了八十年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是稍微早一点开展的史料研究,将大家对怎样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既有的成熟经验和研究方法,投入自己的研究当中,实际上也很茫然。这方面的弯路,第一是因学养不够引起,比如文献学的知识,如何搜集史料、怎样吸收挑选和分析等一些具体的问题,恐怕得一边写作,一边还要回头补课。第二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当代文学史料学在十七年研究中开始有了一点起色,但到80年代后,则基本没有开展。没有史料学做基础,就得一边积累、一边探索,我们的工作进展,常常在这里卡壳。因此,本书史料附录,特别选取了部分作者在写文章之余,留下的访谈、资料考证的文字,可惜的是,不少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概也有一些类似的积累,限于本书篇幅,我们未能全部选用,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作为前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小结,这本小书承载了作者们的辛苦,也存在着不足,希望读者热情匡正。

2019年3月16日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