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的“死魂灵”
——读七八十年代之交《新文学史料》的回忆和悼念文章
程光炜
在我记忆中,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报刊上登载的,一般是从浩劫中归来的文学作品和文章。饱经沧桑的人们,准备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的时代,是当时普遍的心态。近日读1978年至1983年的《新文学史料》,我的印象完全不同。一道长长的“死魂灵”的影子,似乎在“回忆录”和“悼念”等栏目中徘徊。它们把我拉回到那个不愿意再回去的年代,让沉重的哀歌重新啃噬着我已经安稳下来的心灵。这个文学史边角料,是我在过去了的38年生活中不曾想到的。
堆放在我书桌上的史料,从1978年创刊的第1期,到1983年第3期,总共15本。[1]它们已经陈旧破损,有几期缺页,还有一期刊物的封底被人撕去一半。大多落满了灰尘,纸张发黄、变脆,翻看时稍不小心,就有掉落和破碎的危险。如果是在图书馆,估计大概要仔细存放在“馆藏部”,只能经过允许才能到里面查阅。我之所以得到这套《新文学史料》,是拜托一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的朋友,从一间堆放多余书籍的房屋中觅得。所缺的刊物,又在孔夫子网上购得几期,还有一些至今未能搜齐。我当时只是想保存一套,偶尔做资料用,没有想到还会以写文章的方式与它重逢。
这本杂志第一个栏目是“回忆录”,发表与本文有关的追忆文章有数十篇。最后一个栏目“悼念”,登载了46位作家、批评家和各类文艺家故世的消息,以及追悼会报道等。[2]大部分悼词中有“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的字眼,一部分没有。逝者年纪最大的是郭沫若(86岁)和茅盾(85岁),年纪最小的才50出头,是死于“文革”的缘故。他们的出生年月多在清末民初。一些人可能确实是迫害致死,例如老舍、傅雷和邵荃麟等,另一些人是心灵上受到伤害,因心情压抑和身体有病而亡故,例如魏金枝等。有些则是正常死亡。清末民初出生的人,到这个时候也有六七十岁了。当时人的正常寿命应在六十岁左右,不像今天可以通过药物将死亡时间推迟到八九十岁。那个年代只有郭沫若、茅盾享受的医疗条件能做到这点。所以,不能说所有人都是“被残酷迫害致死”。不过,死在新时期开始恢复正常的那几年,这些逝者的命运,也令人惋惜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