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罗伯特议事规则:让组织议事从幕后走向前台

罗伯特议事规则由美国将领亨利·马丁·罗伯特于1876年提出,是用于规范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历经百年修改,成为目前美国最广为使用和世界上普遍引用的议事规范。

罗伯特议事规则承认人类有“追求自由”和“追逐利益”的天性,在构建时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中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包括:多数方的权利、少数方的权利、每个成员的权利、缺席者的权利、所有上述人群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利。旨在保证通过平等、自由、充分的协商辩论过程,使组织的全体成员通过协商的方式表达其意愿,并由与会的多数方依靠多数规则来决定。会议总体意愿符合人类天性和常识的辩论规则、辩论礼节和表决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落实组织议事和公司治理的工具,是一种推进社会诚信、公义和程序正当的有效工具。它作为一种精巧平衡的制度设置,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既促进积极平衡,又是保护,也是适当的约束。

可操控的会议,可操作的民主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美国的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着重关心会议的决策效率,也意在防止民主表决变成多数人的独断,同时划清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边界。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按规则开会,开好会,好开会

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罗伯特议事规则条目林林总总,内容浩繁芜杂,归结起来,其核心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2.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作《议会》,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作,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见到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罗伯特议事规则为行政机构和各类组织提高组织议事和沟通效率提供了崭新思路,让组织开好会、好开会有了可靠的保障。

高效会议的12条原则

开会,只要你身处某个组织内就几乎无可避免。然而,在当下高速运转的商业世界中,开会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因为很少有人能通过会议这一形式取得一些真正的成果。

开会也是现代职场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公司……不管你任职于哪种组织,都绕不开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一些人可能天天都在开会,工作时间基本被各种会议占去一半以上。

有研究显示,84%的企业家都曾为内部沟通成本高而苦恼,开会在管理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沟通任务。大部分的会议可能都是没有激情和效率的,你是否经常糊里糊涂就“被开会”了?

不管何种组织,开会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因此每次参加会议前,我们都要明确两件事,一是开会的目的,即为何开;二是开会的人员构成,即会议中不同的人所扮演的角色。

如何让会议开得理性、有序、高效?“罗伯特议事规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罗伯特指出,要想召开一场高效的会议,需要遵守以下12条原则:

动议中心原则:动议是开会议事的基本单元。“动议者,行动的提议也。”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系列明确的动议,它们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动建议。先动议后讨论,无动议不讨论。

主持中立原则: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职责是遵照规则来裁判并执行程序,尽可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能对别人的发言表示倾向。(主持人若要发言,必须先授权他人临时代行主持之责,直到当前动议表决结束。)

机会均等原则:任何人发言前须示意主持人,得到其允许后方可发言。先举手者优先,但尚未对当前动议发过言者,优先于已发过言者。同时,主持人应尽量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立场明确原则:发言人应首先表明对当前待决动议的立场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说明理由。

发言完整原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面对主持原则:发言要面对主持人,参会者之间不得直接辩论。

限时限次原则:每人每次发言的时间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分钟);每人对同一动议的发言次数也有限制(比如约定不得超过2次)。

一时一件原则:发言不得偏离当前待决的问题。只有在一个动议处理完毕后,才能引入或讨论另外一个动议。(主持人对跑题行为应予制止。)

遵守裁判原则:主持人应制止违反议事规则的行为,这类行为者应立即接受主持人的裁判。

文明表达原则: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质疑他人动机、习惯或偏好,辩论应就事论事,以当前待决问题为限。

充分辩论原则:表决须在讨论充分展开之后方可进行。

多数裁决原则:(在简单多数通过的情况下)动议的通过要求“赞成方”的票数严格多于“反对方”的票数(平局即没通过)。弃权者不计入有效票。

按其需要,议事程序的规定可以或繁或简,议事规则的基本精神却是非常简约清晰的,大致来说有五项:权利公正、充分讨论、一时一件、一事一议、多数裁决。

第1项和第5项是现代文明所长期追求并正在努力贯彻的,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第2、3、4三项则提供了议事规范落实的技术保障,能够有效地纠正或避免在会议中常遇到的发散跑题、一言堂、打断他人发言,甚至恶意揣度、粗言相激、肢体相争等不文明的现象。

不难看到极简版的十二条原则,大多数是在操作层面上促进效率和达成目标的规定。

总之,罗伯特议事规则有非常精巧且实用的安排,成为促进文明议事和高效决策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社会的各类团体和组织发展到目前阶段,实践议事规则变得更有用、更有益、也更绕不过去了。

凡会议必产出,将会议开得卓有成效

万会朝宗,开会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开会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和麻烦,利益纠葛。在会议里,主要体现有以下这些问题:时间冗长、议题杂乱、发言随意、争论粗鲁、默默无闻、各干各事、进程专横、决定草率、被形式化,等等。

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会议的进程,延长了会议的时间,造成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无效结果,浪费了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提高会议效率,快速解决问题,实现既定计划和目标,我们需要对会议进行管理。为什么需要对会议进行管理呢?这里有必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会议成本。

会议成本是会议投资的总和。包括费用、时间、人力、物力。我们首先来看看会议成本是如何构成的,详解如下:

会议工时成本=参加会议的人数×(与会者的准备时间+与会者的差旅时间)+会议秘书工作时间+会议服务人员工作时间

会议直接成本=会议设施租用费+会议场地费+旅费+食宿费+文件准备费

效益损失成本=会议时间×与会人员平均每小时的工资

不定损失成本(因不及时接听重要客户电话而损失大的订单、不能及时处理客户投诉而得罪一批客户、不能及时解决突发事件而停工停产)

会议成本=会议工时成本+会议直接成本+效益损失成本+不定损失成本

简单点,可以总结为:

会议成本=参会人员平均小时工资×薪资附加值系数×会议小时数×(参会人数+2)×(1+1.5)+会议直接成本

薪资附加值系数是指劳动产值,产值有可能是自己薪水的3倍或者更多,(参会人数+2)是因为有其他人比如秘书要参与准备、服务、通知等。乘(1+1.5)是因为参加会议要中断工作,损失以2.5倍来计算。

也许这个公式的计算方法也许不完全适合每个公司,但一算算会议成本账,是非常吓人的,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效益意识,足够证明会议是需要管理的了。

会议是公共关系和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沟通方式,能给人们造成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但不讲会议成本,不注重会议效率,就要无偿耗费大量财力、人力,造成最大的浪费。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社会里,必须尽量缩短会议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会议效率。

既然我们知道了开会的目的、会议成本的计算,以及常见的浪费现象,那么,就必须遵照“凡会议,必产出”的原则,做好会议管理,掌握好会议的时间和进程,让每一次会议都开得卓有成效。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开会准备。“不打无把握之仗”,对于开会也是如此。在正式开会前,通常有一些工作要事先准备做好,如确定好参加会议人员的名单,参加会议的人员数量要控制合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准备好会议资料;做好会议的场地和座位安排、场景布置。在会前,一定要确保做好了正式开会的所有准备,这样正式开会时就不会陷入慌乱,而是有条不紊。

会议的主题必须鲜明突出,每个会议都应有一个或数个明确主题,会议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必须非常清楚。防止会议开得漫无边际、毫无中心,使听的人抓不着要领。

(2)要心胸宽大,接纳各种意见,并给每个发言者以鼓励和赞扬;善于倾听和理解,不忽视各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意见和看法;注意措辞,不要打击了他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此持不同意见的人。每个与会者的风格、能力、经验、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就有可能形成理解的偏差或误解,甚至是冲突,这时候既要有积极正面的心态,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技巧来保证会议在正确的氛围下进行。

(3)注意会议的主题和大家讨论的方向有无偏差,要适时把会议方向拉回来;同时还应注意会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从众心理,多鼓励持与大家不同意见的人多发言,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对于要公布的既成决定,要控制会议不再讨论,如的确需要,可以另外安排会议专门讨论。

(4)控制会议按流程进行,掌握好时间,尽量不要推迟或延长会议;对每个与会者的发言时间应该有限定;如果会议议定需要得出结论的,要事先告诉与会者,让他们心里有数;这些都可以在会议议程里写明。

(5)会议得出的决定和结论应该落实到部门或人,并且确定完成需要的时间、资源、配合以及遇到问题时可以到何处或向谁获得帮助等等。

(6)安排会后跟踪,确定会议的决定和结论能够有效实施。

成功主持政策性会议的技巧

一般来说,政策性会议又被称为产生思想观念的会议,是指制定一个组织未来发展的方针、目标的会议。主持这种会议,领导者应注意做到:

1.领导者和与会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

这种会议上,一般与会者都是为了组织的前途来出谋划策,因此在地位上没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会者是不分级别,一律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开阔思路,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蓝图。领导者不应限制讨论的问题范围,要鼓励和引导与会者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2.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控会议现场

在对某个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时,论证范围一定要广,论证一定要充分,虽然这样有可能导致与会者之间产生分歧,但只要会议主持者能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观点,并促使与会者公开论战、论证,以充分认清各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决定。但是要注意,这种争论是应该建立在不影响与会者之间感情基础上的,所以,领导者还要注意对讨论气氛的把握和控制。

3.会议的形式一定要开放

政策性会议,最主要的是集思广益,因此要鼓励所有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领导者一定不要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从而封闭了与会者的思想,而应该尽量让大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4.应注意促进各方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产生政策的会议,虽然不一定在会议上当场确定,但依然有明确的目标。领导者在会议开始时,应当强调会议要想达到目的要靠与会者的共同力量,让他们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望,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相互争执。

5.归纳与会者的意见并给予肯定

会议即将结束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者还应系统归纳与会者的意见,强调会议的成功并对大家的努力予以肯定。这样可以增强与会者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一旦以后决定实施这些意见时,会对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成功主持总结性会议的技巧

在会议即将结束时,领导要对会议召开的有关情况及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面、客观的总结,对不能确定的或未解决的问题做出解释说明。对会议总结得如何,是衡量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有的领导能把会议的有关情况总结得很精练、很概括、很有高度,让人一听就明白。而有的则不善于总结,对会议的精华把握不准,要么一再重复别人的话语,要么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既没有深度,也没有高度。会议总结要体现简明扼要、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实事求是的特点。好的总结可以帮助与会者加深对会议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会议内容的贯彻落实。

1.内容

会议总结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其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议基本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会议的进程和与会者的表现。会议进程主要是对会议进行的几个重要环节综述和分析,对每个环节实施情况做出评估;与会者会议期间的表现如何,要列举典型实例进行评述。要对会议进行了多长时间,进行了哪些议程,办了哪些事情,办得怎么样,与会者的参与程度等情况向与会者作出说明。

(2)会议的主要收获。这一部分是会议总结的重点。主要讲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议统一了哪些思想,提高了哪些认识,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要高屋建瓴地概括归纳出几条,让人听了觉得条理清晰,便于记忆。谈收获要紧扣会议主题,突出反映问题,切实符合会议的实际情况。每条收获都应有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要注意引用与会者的发言,特别是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及具体的措施和打算,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

(3)今后工作意见。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会议总的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实施会议主题的意见。就是对会议的传达学习、贯彻落实提出具体要求,对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进行分解,落实到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2.方法

会议总结要得法,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1)直叙法。就是简要概括地回顾叙述会议办了哪些事,达成了哪些共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加深与会者的印象。比如,“这次会议我们传达学习了哪些文件,研究讨论了哪些决定,某某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一是……二是……三是……这些意见完全符合我们的实际,对于促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对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提几点意见:一……二……三……”

(2)归纳法。就是在简要回顾会议的基础上,对整个会议进行高度归纳、概括。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一……二……三……我们这次会议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初步解决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现在,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家都形成了一致意见,拿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

(3)鼓动法。对会议不做全面总结的情况下,用鼓舞人心的话做总结,对大家提出希望和要求,号召大家为实现某个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努力工作。

对会议的总结是详细还是简要,这要根据会议的要求、会议气氛、与会人员、时间安排等情况而定。可以根据上述介绍的一般结构和方法进行调整、完善,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