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的和谐诉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当代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基本思路

本书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对辩证法的和谐诉求进行历史的考察,对比东、西方和谐思维方式的异同,阐明二者契合与互补的必要性;通过对辩证法真实根基的考察,确立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基础、以追求人类主体自由为主线的辩证法产生和发展脉络;从人的发展的视角阐明辩证法的发展是与人的异在化状态的消除,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人类实践相一致的;在分析辩证法的和谐诉求的理论资源和现实要素的基础上,分析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历史必然性,进而阐述辩证法的和谐诉求在当代的内涵和特征。

本书要阐述的观点主要包括:首先,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映着人类思想和哲学发展演变的样态,它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次,通过对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历史考察,得出和谐是辩证法的本有维度,贯穿着追求主体自由这一主线,辩证法的和谐维度不断在人类生存实践的进程中得到展开;再次,辩证法的和谐诉求根植于人类生存实践基础之上,通过主体的人以和谐的思维取向进行自身能动的调节、自我扬弃自身分裂和异化状态的活动,从而实现人和人的对象世界和谐发展的永恒价值追求。

二 基本内容

(一) 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历史考察

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中国古代和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和谐维度的考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辩证法和谐诉求的不同表达和内涵。阐述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辩证法的本有维度。在古希腊时期,辩证法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直观基础上关于存在的辩证法,贯穿其中的是朴素辩证法的和谐诉求的萌芽;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凸显了和谐,但它与西方传统的辩证法的和谐诉求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近代辩证法主题发生转换,开始与人的发展状况、人的自由相联系,近代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异化的过程,所以辩证法开始转向用对立、斗争来描述人的发展历程,用否定之否定来消除异化,这实质也是辩证法的和谐诉求问题,只是辩证法的和谐诉求在被抽象地表达。

(二)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辩证法和谐诉求的真正确立

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和主线,开始从近代的科学世界向现代的生活世界回归。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出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强调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本性。对辩证法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强调是时代赋予马克思的神圣使命,而凸显辩证法的革命性正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真正表达和确立了和谐的诉求。

(三) 辩证法和谐诉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表达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者们对于辩证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由于人的异化状态仍然在继续,列宁、毛泽东都在人类解放和推翻资本主义的目标之下,突出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点。但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构建和谐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邓小平的辩证法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根基相契合,发展了趋向于和谐的辩证法理论,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更加促进了辩证法和谐维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展开。

(四) 凸显辩证法和谐诉求的现实要素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导思想。人类一方面对和谐发展的渴求越发强烈,同时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冲突和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和谐与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主导的思维方式,同时,科学的发展也需要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些现实的要素都需要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呼唤着辩证法和谐维度的彰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人类精神的历史嬗变,也要求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凸显将有助于人类社会冲突之化解,现代人存在的焦虑的消解。

(五) 辩证法和谐诉求的理论资源

辩证法的和谐诉求由最初的萌芽到被以抽象的形式表达,直到真正的确立,却又因为革命实践的需要被遮蔽了本有的和谐维度,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被凸显出来。在当今时代彰显辩证法的和谐维度,表达辩证法的和谐诉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和谐哲学的形态,挖掘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和谐意蕴,吸收和合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等凸显辩证法和谐诉求的理论资源,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契合。

(六) 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当代阐释

从学理层面对辩证法的和谐诉求进行多维思考,对传统的辩证法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阐释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内涵,并对辩证法的和谐诉求做特征的描述和性质的分析,尝试对辩证法和谐诉求的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


[1] [美] 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2] 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4] [法] 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吴永泉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1页。

[5] 同上。

[6]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7] [美] 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8] 方朝晖:《“辩证法”一词考》,《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9] 徐大建:《辩证法涵义探源》,《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0] 孙正聿:《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11] 马天俊:《从生存的悲剧性解读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12] 衣俊卿:《人的存在与辩证法》,《现代哲学》1999年第1期。

[13] 张云阁:《怎样理解辩证法》,《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4] 刘永佶:《辩证法:人性升华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15] 王天思:《辩证法:作为一种描述方式》,《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6] 孟宪忠:《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来源和使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版)1989年第4期。

[17] 王南湜:《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哲学原理》2004年第1期。

[18] 贺来、陈君华:《对辩证法三种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学术研究》2002年第7期。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20] 贺来:《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对马克思一段重要论述的解读》,《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6期。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22] 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23] 贺来:《人本源性的生存方式与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对马克思一段重要论述的解读》,《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6期。

[24] 赵士发:《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问题研讨》,《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5] 王南湜:《论辩证法的三种形态》,《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

[26] 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三大形态述评》,《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3期。

[27] 白刚、张荣艳:《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四大范式》,《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

[28] 张云阁:《怎样理解辩证法》,《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9] 孙利天:《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30] 贺来:《人学辩证法刍议》,《哲学动态》1998年第3期。

[31] 孙正聿:《“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32] 转引自赵士发《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问题研讨》,《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3]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4] 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35] 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36] 马中:《人与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37] 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8] 孙小金:《从〈中庸〉到“和合学”》,《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9] 左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40] 左亚文:《和合思想的当代阐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41] 汤一介:《略论儒学的和谐观念》,《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

[42] 同上。

[43] 于民雄:《儒家和谐观念及其现代意义》,《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4] 刘光、步雷:《论和谐》,《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5] 黄志斌:《和谐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6] 陈力祥:《和谐问题的哲学反思》,《探求》2004年第1期。

[47]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6期。

[48] 李殿斌:《简论和谐范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9] 张奎良:《从矛盾辩证法到辩证法的和谐诉求——辩证法的历史变迁》,《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

[50] 张奎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起点》,《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

[51] 张奎良:《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思维》,《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52] 戴世平、陈杰思:《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十题》,《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53] 李楠明:《和谐思维与辩证法理论的创新》,《光明日报》2005年8月23日第8版。

[54] 刘树伟:《论和谐辩证法》,《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5] 陆国祥:《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6] 娄玉芹:《和谐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7] 夏东民:《唯物辩证法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58] 杨晓平:《和谐社会与辩证法》,《探索》2006年第4期。

[59] 陆剑杰:《矛盾辩证法的新生面——由“构建和谐社会”引起的思索》,《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60] 綦正芳:《从对立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1] 周来祥:《超越二元对立 创见辩证和谐》,《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62] 参见曹亚芳、张义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法的和谐诉求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3] 林德宏:《辩证法:复杂性的哲学》,《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64] 王锟:《儒学对唯物辩证法形成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65]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37页。

[66] [英] 李约瑟:《今日中国的过去》,《百年周刊》1960年第5卷第2期。

[67] 左亚文:《阴阳和合的普遍特性及其辩证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8] 左亚文:《阴阳和合辩证思维的当代阐释》,《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69] 左亚文:《阴阳和合辩证思维的当代阐释》,《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