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科技园区与科技金融:以小明大,见微知著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或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关系紧密的企业及有关的支持组织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持续竞争力的现象。48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升华,是一个由分步创新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的复合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存在的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所有集群参与者获得专业化分工上的报酬递增、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推动相互成长和提高整体竞争力。产业集群这一有机体混合了众多企业群,由规模不同的金融参与者、政府机关、学术界、集群企业家和混合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或科学理事会等)等组合而成。
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纵深度和复杂程度不尽相同,产业集群按照其主导产业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高科技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网络主体成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群中的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数量上。相比传统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素质科研人员的占比较高,支持创新活动的中介机构(如孵化器)非常活跃。科技园区可以被看作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既促进了科技创新及其向商业化的转移,又促进了高水平经济活动的增加。作为国家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突出代表,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尤为突出。
科技园区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附近。随后,60年代,英国建立了剑桥科技园区,法国建立了索菲娅安特普利斯科技园区。80年代与90年代,欧洲其他国家也设立了大量的科技园区。为了发展科技产业、支持创新活动,亚洲地区的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也相继设立了科技园区。在中国,1984年国家火炬计划被批准,用于促进科教的发展,将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商品化,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园区已成为“巨型企业”,吸引了超过2万家企业和200万从业人员。
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为例,园区内有联想、金山、用友等核心企业,并配套了9 000多家支持企业,近150家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39所高等院校,硕士以上人员占比约20%。科技园中的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把软件开发等产业价值链前端业务外包给中小科技企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中介、测评中心配合推进配套企业在价值链前端的研究开发工作。园区内的主体聚集在产业价值链的前端,聚集在后端的成员数量有限,网络结构呈伞状,结构相对松散灵活。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显示出虚拟运作特征,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核心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及客户需求灵活选择合作伙伴,园区内的中小企业也有能力承接核心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信息双向流动通畅(具体内容见表2.1)。
表2.1 北京中关村企业协同创新的具体内容

虽然我国的科技园区在引资和产业规模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大多数科技园区的产业链条仍然脆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根植性需要加强,产业集聚的发展机制也尚未完全成形。发展科技园区和科技型企业,传统的融资手段并不适用,高科技企业需要创新型融资手段。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不断推进科技行业与金融行业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已成为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49本章首先介绍国外、国内主要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并对其发展特点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结合国内主要科技园区科技金融实施策略的基本情况,为推动科技园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