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丝路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岑参河西边塞诗论[1]

刘梅兰(河西学院河西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前后两次经河西出塞,在西北边塞度过了约6年时间,创作了大量瑰丽奇绝的边塞诗歌,代表了唐代边塞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岑参现存诗歌403首,其中边塞诗歌有70多首。他在河西边塞创作或关涉河西边塞的诗歌有20多首,占其边塞诗歌的近三分之一。这些边塞诗歌抒写了岑参对河西边塞的独特感受,既是他边塞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边塞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宝八载(749),岑参赴西域,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岑参从长安出发,过陇山,越乌鞘岭,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至阳关。岑参沿途作有《过燕支寄杜位》《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敦煌太守后庭歌》《岁暮碛外寄元撝》四首诗歌。

初次出塞,地理环境的改变,带来审美习惯的变化。岑参从山林寺院、都城市井走向高山大漠、戈壁荒原。边塞广袤浩瀚、苦寒荒远的自然地理环境,独具异域风情和特色的边地民风民情,带给诗人太多不一样的新奇感受。当岑参把这种迥异于中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体验,倾注诗篇的时候,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新奇感知。如岑参行到河西,满目所及河西荒寒苍茫自然环境:“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河西边塞的荒寒广袤,诸种感受和体验,一下子涌入诗人心中,加之对此行前途的担忧,难免感伤思乡:“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岁暮碛外寄元撝》),愁苦孤寂在所难免。但是,“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此行,本着建立边功的豪情壮志,怎能轻易退缩呢?此诗句体现了诗人一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与友人共勉,共同追求功名,奔赴边塞的豪情壮志!

天宝十载(751),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岑参也自安西随之赴河西。经酒泉,作《赠酒泉韩太守》,赞美清正能政的酒泉太守。到达武威,作《登凉州尹台寺》《戏问花门酒家翁》《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河西春暮忆秦中》《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送韦侍御先归京》8首诗歌。岑参在武威停留时间稍长,创作诗歌较多。这些诗歌或为极富情趣的塞外踏青诗,或为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或为友人顺利返回晋昌(瓜州,治所在今甘肃瓜州县东南)所作的送别诗。这些诗歌或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抒写思乡之情,或描写羁留武威不能还家的无奈,或描绘边塞异域风情,或描摹想象中的行军镜头,以壮行色,或激励友人建功边塞等等,不一而足。虽然有乡思、无奈,但大多写得清新明快,别有情趣,并非只有骆丽所说“于急切的东归之情中可见岑参出塞西北谋求建功立业的辛酸与无奈”。[2]不久,大食(古阿拉伯帝国)进攻西域,高仙芝兵败还朝,其后岑参也返回长安。

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次赴西域,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第二次出塞入幕,岑参已有一次出塞经历,封常清又是他第一次出塞时的同僚。故此行岑参情绪高昂,途经河西所创作的边塞诗歌格调明朗慷慨。在凉州,岑参与河西节度使幕府友人欢聚夜饮,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了月夜凉州的繁华美景。《玉门关盖将军歌》,赞赏盖将军在战场上的勇猛,同时表达了诗人的豪壮情绪。

岑参第二次出塞,边塞诗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突出特色是将七言歌行形式与西北边塞风情、风光有机结合。施补华《岘佣说诗》言:“岑嘉州七古,劲骨奇异,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岑参离开西域边塞,再次东归。经过酒泉时,太守置酒相待,岑参作诗记述此次军中宴会。《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由两首诗组成,描绘了酒泉宴会的场面和诗人醉后的归思。《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写了老朋友间炽热的友情,隐含了浓郁的乡愁。同时展现了河西边塞城镇的异域风情,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豪壮情绪。

岑参的河西边塞诗歌,都是对河西边塞的深切体验和感受之作。这些诗歌描绘了唐代河西迥异于中原的自然地理风貌,独特的西部歌舞、饮食等异域风情、民俗,运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等手法,表现他建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公而忘私的情操。但是,岑参的思想是矛盾的,出塞、建功立业时时伴随着离愁和归思,形成了岑参诗歌的悲壮激昂感慨的艺术风格。